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1.
"单位制"和"街区制"两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社会经济基础、 特点和运行机制存在巨大差异,构成我国城市空间生产转变的关键节点.笔者基于"城市空间生产"理论,从经济体制、 产业结构、 城乡结构和政策倾向多维度对比两种模式的社会经济基础,探寻其空间生产模式下的转变.研究主要结论为:一是经济体制的变革深刻引导着城市空间生产的经济社会基础的转变.二是城市空间生产主体种类多样化发展,引发空间利益博弈,城市职能转向复杂的商服职能,单位的分解和开放街区的形成,打造了城市"微交通"网络.三是资本的来源和运作方式更加多样;生产模式由单一走向复合,由政府主导走向"市场—政府"引导;工业化和城市化耦合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62.
当前,对社区更新仅仅停留在物质空间维度的批判日益增多,强调对社会经济层面的关注。作为对其的回应,本文依据社会资本理论,首先构建了单位社区更新前后个体社会资本变化的分析框架;然后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选取T市B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验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社会资本受单位社区更新影响且总体呈下降趋势。文章进而通过定性研究分析单位社区更新对个体社会资本的差异化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居民个体社会资本受影响强度最大,社区工作人员次之,租客最小;建成环境及其引发的社区感知的变化是导致个体社会资本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的变化对同一单位社区内不同人群个体社会资本的差异化影响具有显著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63.
单位制是1956~1978年间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主导体制,其形成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实践基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体性危机是单位制形成的社会背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单位制形成的经济背景;中国传统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思想是单位制形成的思想背景;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单位制形成的实践背景;苏联模式是单位制形成的国际背景。  相似文献   
64.
中国单位社会解体后,社区治理中的维权问题逐渐凸显。基于不同的社区治理模式,可以将后单位制时代社区维权模式和行为特点分为个体为主、松散联合和集体维权三种主要类型。通过对某单位小区维权行为的个案研究,分析了集体维权模式成功的先决性条件、组织性条件、资源性条件、策略性条件、特殊性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缺点。后单位制时代,在集体维权的模式下,运用依法维权、理性维权、资源动员等行动策略时,应避免维权矛盾扩大化和过激化,这样才能确保维权效果的良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65.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人是企业的主人”是贯穿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产权话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化的新劳动伦理将工人的生产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结合起来,强调工人是公营企业的一份子,工人是为了自己和解放劳苦大众而劳动。改革开放前的集体化时代,“工人国家”的体制定位、职工“以厂为家”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工人老大哥”的政治地位强化了以工人主人翁意识为基础的产权认知。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产权变革主要历经了放权让利、抓大放小、主辅分离、股权多元等多个阶段,与企业所有权置换并行的是企业职工的身份置换,国企职工重申“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的产权话语意在依凭身份追溯就业权和福利权。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产权实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表达相契合,产权话语的嬗变是透视国企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变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66.
单位制度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制度,许多研究者注意到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这个角度研究中国社会可以得出有关中国社会结构的本质结论,也可以显示出中国社会结构与西方的不同.  相似文献   
67.
政社分工与合作:社区建设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社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单位制社会"的解体,社区建设开始逐步展开.现行的社区建设体制,是政府改革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果,但它仅是政府内部行政权力与职能的重新分配,只有行政性没有社会性,并未改变"政社不分"这一传统社会体制的结构性缺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该体制已难以承担社区的社会发展、社会民主、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的制度角色,必须通过社区建设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积极培育民间社会组织,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努力构建现代性的、政府与社会的分工合作体制.  相似文献   
68.
郑中玉 《兰州学刊》2010,(11):116-119
社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多元化倾向。单位制解体之后,从社区实践上看,中国居住社区也是一种多元社区。而继单位制之后,这种多元社区的社区整合缺乏制度和组织基础。社区参与和认同不足成为中国社区建设的瓶颈。弱关系理论提供了一条社区整合的路径。社区网的发展成为信息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力发展社区组织,促进社区弱关系的形成,进而促进社区认同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9.
“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把建国以来单位体制在全国城市社会范围内的普遍确立,视为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巨大的"空间重组"。就会发现在普遍、同一的"单位模式"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不同单位类型的存在。因东北地域在1948年率先解放,加之"一五"期间重工业基地建设特殊的历史契机,遂使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超大型"工业社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典型单位制",为单位制建立及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提供了"典型示范",对东北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为计划经济设计的,随着社会转型,面对社会阶层分化、流动人口增多、利益诉求多元、社会失范加剧的挑战,该体制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急需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必须按照轻重缓急,以社会保障、社会组织、应急管理、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等体制为重点领域,以管理主体、管理手段、工作重心、投入方向、考核指标等为关键环节,稳步推进,方能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