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10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省劳动保障厅召开座谈会,热烈欢迎向志雄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一行圆满完成任务从京归来。报告团满怀对向志雄同志的深切感情,强忍悲痛,发扬不怕困难、连续作战的精神,在劳动保障部召开的向志雄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分别从向志雄同志的同事、生前服务对象和亲属的角度,以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追忆了向志雄同志先进事迹的点点滴滴。不仅使在场的同志听后感动不已,而且通过电视将向志雄同志的先进事迹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92.
1910年代北大已草创了现代中国的学科基础,但其在1920年代初"五四"落潮后明显衰退,所幸知识界并未就此停滞:此时大批学人南下,东南大学迅速崛起,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学科的基本体系;1925年,东大日乱,大批名流北上,清华因之顿然勃兴,并很快促成中国现代学术的格局基本成型,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的文化精品。低迷有年的北大,在1931年蒋梦麟、胡适主校后亦得再起。至1930年代初,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基本实现。由于东大和清华的带动,南北两个名校群先后出现,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开始初具国际影响。这是个"学术现代化"的过程,亦是中国知识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和中国学术团队纵深嬗变的过程。它得力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得力于坚实的人才储备,得力于高效的人才流动。而这流动,又得力于优良的大学制度,得力于宽松的民政制度,还得力于那批横跨政学两界的"两栖人"。这一"南北问题"是现代中国知识界南北互动的典型写照。此问题异常繁复。其过程与中国留学生的归国浪潮基本吻合,并尤其受益于千余名庚款生。后者使得南北大学在1920年代全面崛起,促成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和现代中国知识共同体的成长。抗战胜利后,社会政治的鼎革促使其瓦解,南北问题遽尔终结。  相似文献   
93.
隋代统一为南、北诗风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时机,隋诗承南北诗歌之余绪,渐有合其两长、去其所短之趋势.但是,隋代统一之于文学的影响并不全在正面,隋代的政治环境以及杨广个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南北诗风的融合,隋代诗人的地域局限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4.
来中国学汉语的苏丹人越来越多 据中国中外高等教育史记载.苏丹与中国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1960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赴苏丹留学生和苏丹留学生来华学习互派留学教育工作条例。从那时起,中国就为就读于中国大学的苏丹留学生提供奖学金。  相似文献   
95.
96.
97.
李公麟既具文人的身份,又兼专业画家的功力,以刻意处如吴生,潇洒处如王维的独特面貌,将文人画的涉及范围进一步开拓至人物、鞍马等画科,使之由此前的宣教功能,转而具有赏悦性质,对文人画的全面推进以及中国绘画艺术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2011年世界民族问题纷繁复杂,苏丹的分裂、挪威的惨案和伦敦的骚乱、缅甸国内的战火、中东多个国家的政治剧变等都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深刻分析这些民族热点问题并从中获得警示,将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认识、把握和处理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99.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心中的“天下”观念渐渐改变,“国家”观念渐渐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南”“北”之间的无形界线渐渐浮现。这种分际在“庚子之乱”中由隐而显,也投射在想象与虚构层面的小说叙述中。清末小说对“庚子之乱”的叙述,不仅呈现了这种南北之间的对立,更重要的是,其叙写姿态的变化中王朝的意识形态已潜在崩解;小说在痛定思痛之时,叙述逻辑中已有意无意间使传统道统式微,救赎期待被转向海外,求变思维豁显;传统的循环世界观消退,线性时间观念在想象领域的叙述逻辑中开始登场。在此过程中,“华洋之辨”消失,全球视野出现,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在叙述逻辑上已被虚位以待。  相似文献   
10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源头处的中华文化却异常简洁。立竿测影,测出了太阳回归年中的日影长短两极。以日影长短两极为基础,中华先贤确定了冬至夏至两个时令点,画出了内衡外衡两个圆。内衡外衡,实际上就是南北回归线。正是这两点两线,演化出了伟大、永恒而长青的中华文化。认识了两点两线之间的一步步细分,可以系统地认识中华文化源头的一系列千古之谜,可以真正认识中华文化的永恒性与长青性。认识中华文化,必须从认识两点两线入手;创造新的中华文明,也必须从重新认识两点两线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