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0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采纳"叙事被视为历史事实的一种'中性容器'是'自然地'适合于直接再现历史事件的一种话语模式"的方法,来回顾金乡的经济生活.发现金乡人的策略,是对元叙事阐释选择一种变通的阐释,在运作自己的生存文化时采纳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软文化";是通过自我解释,圆满地完成了为当下服务的生活策略.  相似文献   
32.
王东 《学术界》2012,(7):214-223,291
面对史料,因纂述本身的缺憾,再加上主观能动性的渗入,其呈现出来的史实,似有一种飘忽性。在个案方面,具体表现为史实抵牾。那如何透过主观能动性,确定历史事实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分辨撰者的叙述角度。由此出发,可以探析史实抵牾存在之因。因此,叙述角度在历史研究中意义较大,希引起研究者之思。  相似文献   
33.
《汉武大帝》在艺术上尝试探索了这样一种历史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即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导演胡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然而该剧播出后,对其“硬伤”的指责和争议却依然不绝于耳——历史剧对历史的尊重程度究竟如何?对于情节的改编,又到底应该在什么原则和尺度之内?究竟是“瑕不掩瑜”还是“对历史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34.
中国伊斯兰文献一向苦于偏少、简略和失真,致使许多历史事实无法澄清,许多重要学术问题不能展开。尤其是明代前期广大西北地区的伊斯兰传播、演进情况,至今由于缺乏有力的文献佐证,而只能依靠口稗传说等建立在间接推论之上。本文试就甘肃天水后街清真寺藏“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作一粗浅研究,为建立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体系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35.
今天是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向作家文艺家发表讲话,过去将近七十年了。在那个曾经被作为中国文艺的“圣经”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等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有效地规范、影响了此后当代中国文艺的方向、面貌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6.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铁证 ,但时至今日 ,日本右翼分子不承认历史上曾经有过对华的侵略罪行。《拉贝日记》以日本同盟国人和异国友人的角度 ,客观公正地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实 ,有力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罄竹难书的罪行和对人类文明的亵渎。现实告诉我们 ,今天的日本并没有从侵华战争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种种迹象表明 ,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中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 ,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37.
把当代社会思潮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两大类,进而具体分析了哪些属于社会主义思潮,哪些属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从马克思理论创立及其发展历史的事实与逻辑分析,在此基础上加以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论主导。  相似文献   
38.
谦之 《老年世界》2011,(19):38-39
在周恩来自己填写的表格上,都是192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比他实际入党时间要少一年半。周恩来到底是怎么入党的?他为什么要少报党龄呢?现在改过来了吗?把这个历史事实澄清于广大读者,足以见证周恩来的一贯谨慎与谦虚。  相似文献   
39.
马克思历史哲学用实践界定"历史事实"。历史本体不是实在论的"神秘东西",也不是非实在论的语言虚无,而是"现实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生成。排斥或强化"历史事实"的知性或价值属性,都可能使得对于历史本质的理解走向神秘主义或虚无主义。对于"历史事实"属人实践意谓的开启,使得历史敞开了对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学者根据福建《姚氏族谱》中的有关记载,指出明初永乐一朝重臣姚广孝曾随同郑和下过西洋,称这是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认为《姚氏族谱》中所记姚广孝曾经同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并不合于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郑和下西洋的主旨是为了"迎佛骨"等结论,更是缺乏可靠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