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9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66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23篇
社会学   68篇
统计学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71.
今人居住的古城、古镇和大都市中老城区的历史风貌保护,与古城古建的遗址或废墟的保护有所不同。我们既要防止对古城古镇的破坏性改造,又要避免缺乏人性化关怀的守古态度,即把活人居住的历史性家园当作历史遗址或废墟博物馆守护。  相似文献   
172.
长期以来 ,在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以及寻求地方建筑文化的特色这两方面的探索工作都难以深入化和系统化。这直接导致了如今遍布神州大地的众多假古董建筑和洋泾浜建筑的出现 ,更使人们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出路产生了怀疑和迷惑。本文结合文脉主义建筑观这一理论 ,以古都开封的建筑文化特色寻求为研究对象 ,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3.
若说北京的胡同,哪条流淌的洋腔洋调最多,我的答案是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钟鼓湾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说在这里游历的人,二三十人中,准保有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白皮肤、蓝眼珠的外国人。我问在钟鼓湾胡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位老大爷为什么?老大爷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自改革开放以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一是喜欢钟楼鼓楼这两座古建筑,二是喜欢胡同里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欢胡同里的京味餐饮了。  相似文献   
174.
《秘书之友》2011,(5):49
名称:大理古城所在地: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古成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饶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175.
正淮北市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尚未变成旅游产业。淮北旅游产业不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淮北要把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业,必须下大决心,依托现有资源,分批开发,逐步发展。而在当前,应先选择一个景区,集中投资,形成景点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从资源到产业的突破。一、淮北旅游资源尚未变成旅游产业淮北是能源基地、口子酒乡、嵇康故里和山水城市。淮北拥有皖北地区独特的山水资源。东、中、西三条山脉在辖区东北部,或由北而南,或由  相似文献   
176.
真正了解云南的人都知道,巍山古城古城中的精品。至今,古城依然市井味十足,那些只有在小说中才能看到的市井民俗:老街,老巷,老宅,老铺子,老吃货,老牌坊,老城门,老城楼,以及泡茶铺的,打牌的,闲游的,看热闹的,做小买卖的,打零工的,旅游的……无不构成一幅难得一见的世象百态、市侩风情的古城风貌图。  相似文献   
177.
三边纪行     
米脂古城 米脂古城地处黄土高原腹部,在全国享有盛誉。当地人习惯称米脂古城为“老城”“旧城”。米脂古城最诱人的是窑洞,因其“老”“旧”和独特的窑洞形式而弥足珍贵,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8.
扬州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应该与城市发展协同规划,而不能仅仅从旅游开发角度考虑。它的服务对象主体首先是扬州居民,特别是原住居民,其次才是外地游客。这两点是扬州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9.
张宝成 《山西老年》2011,(11):35-35
大同市新华街住着一位铁路退休老工人,是个典型的中国古城文化迷,名叫成镒。今年10月末的一天,他盛情约我去参观修复重建的大同东城墙,我和他约好在东城门处会合见面。  相似文献   
180.
独克宗古城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多宗教和谐共处的社区。在这个社区的田野调查表明,历史上不同民族在此发生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接触和交往,在一个远离"华夏中心"的"边疆"地带身份和认同发生了改变,作为本地人的"藏"和外来移民共同构建了古城的社会体系,为我们展现了"汉夷杂处"下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