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5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71.
王树民 《河北学刊》2005,25(1):148-155
上古阶段的历史,以有文字记载的时期为界限,以下称为历史时期,以前则称为史前时期。夏以前,本来还有个虞朝,自20世纪20年代疑古学派风行一时后,虞朝和虞朝以前的文字记载的真实性皆被否定了。结果,关于史前时期,唯有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几千年前、几万年前,甚至几十万年前的遗物,才能证明很长的史前时期确有丰富的文化创造;而在这个时期中,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竟不值得一顾。这对研究上古史的工作是极大的损失。因为,有很多宝藏是地下发掘得不到的,如各种名号及重大事件的关系影响等,只有从文字记载中才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72.
西辽河地区是苏秉琦先生一直关注的考古学文化区,他的许多考古学思想理论受这一地区考古发现的影响,同时又指导本地区考古学事业的发展。他的理论指导着我们进行西辽河地区史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研究,同时又获得了不断充实完善,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3.
最近三十年,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出版积压越来越严重,其真实景况令人触目惊心。据公开报道资料推算,目前积压资料未整理出版的考古发掘项目在一万项左右(而且还在以每年五百项以上的速度增加),其中80%以上属于陈年旧账。不少发掘资料积压十几年至几十年(有些可能报废或者学术价值锐减),包括“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不能幸免,有些发掘者旧账未了又忙着申报新的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不出报告,等于花钱买破坏,甚至是比盗墓贼更彻底的破坏,考古发掘黄金时代将可能成为中华文化遗产的一场空前灾难。建议国家把积压考古项目资料整理和出版当作一项抢救性重大文化工程来对待,十年之内暂停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的审批,协调全国文物、考古界的力量,并且通过法规、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考古学者把主要精力转向积压资料的整理出版,争取十年之内解决考古报告积压问题,并做好发掘资料和档案的保管、保护及利用工作。中国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已基本建立,九十年来发掘出土的天量、海量考古材料至今未得深入研究。已经发掘的项目和出版的报告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考古学需要反省、思考和转向。  相似文献   
174.
去年6月,中共中央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7月,首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召开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经党中央批准,今年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正式出版,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修订再版。近日,中组部、中宣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决定今年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的学习教育。为贯彻中央开展的学习党史精神要求,针对近期党史工作的多项新举措,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蒋晓星向记者介绍了近年来党史工作的发展,解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漫谈研究党史的特点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5.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栾丰实 《文史哲》2005,(6):41-47
地处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偏早时期是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的旱作农业区。随着与南方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强,至迟在北辛文化时期稻作已传入海岱地区,然后循着东、西两路由南向北不断地扩散和发展。到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稻作农业经济。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基点,稻作农业还渡海传播和扩散到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地区,并进一步向日本列岛扩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6.
马世之 《中州学刊》2002,(5):98-101
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现已发现 6 0余座史前城址。它们分别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同一文化区内呈均衡分布 ,成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中国史前城址具有如下特征 :在山麓河滨选址 ,城的形制以“方”居多 ,两种类型的城与所在遗址关系 ,两种模式的城墙与城门 ,城内多不设市 ,以宫室宗庙为主要内容等。它们的考古发现 ,揭开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序幕 ,在世界城市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7.
方辉 《文史哲》2015,(2):56-72,166
我国史前先民对于朱砂的使用可追溯至距今6500年左右的仰韶时代早期。大约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时代中期开始,朱砂以人骨涂朱、随葬品涂朱和撒入墓圹填土等方式被使用在贵族丧葬仪式中。以朱砂铺设墓底作为贵族葬仪中不可或缺的程序是在龙山时代的陶寺文化中确立的,并为此后的二里头文化或夏时期文化所继承,成为商周墓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寺文化族属为陶唐氏帝尧集团,文献传说中帝尧与丹朱既是父子、又充满矛盾乃至战争的奇特关系,反映了陶寺文化创造者与盛产朱砂的长江中游以及江汉地区史前先民既联合又斗争的史实。对于中原地区而言,朱砂因其资源的稀有,以及为了获得此种原料所付出的代价,成为陶寺及二里头社会精英所着意控制的对象。在早期国家王朝社会内部,祭司阶层通过宣扬朱砂在葬仪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这一战略资源的垄断及再分配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威望。祭司及统治者通过在葬仪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而增强仪式的复杂性及专业性,从而有利于维系政权的延续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8.
史前可以说是文明前的“文明”,虽然是文明前的“文明”,却不妨碍它也产生美,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传统、史筮合一传统、阴阳和合传统、礼乐和合传统和意象合一传统等诸多审美传统均肇始于史前。  相似文献   
179.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是从古老《诗经》中走出的城市,因其历史绵长、地杰人灵、文化底蕴丰厚、影响深远,已逐渐成为一方文化的符号,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  相似文献   
180.
吕红亮 《中国藏学》2023,(3):1-9+209
在全球史前考古学中,青藏高原无疑是一个有趣的研究单元,“青藏高原史前考古”也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近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其中,青藏高原史前考古取得惊人进展。文章依据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对拓殖青藏高原、续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青藏高原东部的粟作猎人、早期金属时代的定居点和墓葬等重大问题做了简要评述,并提出:人类进入青藏高原的时间不晚于距今16万年前,而且可能通过不止一条路线;至少从距今10000—800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就被狩猎采集者长期占据;从距今3000年前开始,随着大麦和牦牛的驯化,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加,牧业大规模扩展到高原边缘,青藏高原出现了长距离贸易网络、巨型定居点和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