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
王希亮 《日本学刊》2003,(2):139-153
曾在日本对外侵略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右翼势力所以能在战后初期很快复活 ,原因在于美国占领政策转换背景下东京审判和旧金山和约对右翼势力的宽容和放纵。复活后的右翼多具有披着和平民主外衣、不反美、暴力团化、从事恐怖活动、积极参加选举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右翼”一词修饰、限定“历史观”,把“右翼历史观”作为一种史学思潮来看待,这里的“右翼”并不代表存在于日本社会的政治势力或实体组织。右翼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否认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这一史学思潮在战后随着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动而时起时伏,制约着日本与中国、韩  相似文献   
13.
通常说日本在亚洲最早进入“现代”,其实并非历史的真实。日本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举国所趋,实现的仅仅是经济上的成果,始终是“半现代化”国家。明治日本一面努力学习外国,同时又被国情所囿,出现弃英美学而崇尚德国学与国粹学的现象。其实,日本后来右翼思想泛滥,走上法西斯的道路,这和它当初崇尚德国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1928—1937年间"左右博弈"的文学生态结构中,现代长篇小说是左右翼文学群体争夺的重点体裁。由于左翼文学群体处于官方的对立面,契合了新文学读者群,应和了新文学的先锋精神和批判权力,而上海新书业的繁荣为实现左翼文学群体内部有效的推介和提携提供了平台,使左翼长篇小说在十年间皆保持着较强的传播效果和较大的影响力。相反,右翼文学群体的官方色彩使其疏离了新文学潜在的读者群,创作的单薄和理论的虚无以及文学群体内部组织的涣散与重理论阐发轻文学评论的倾向,使其无论在长篇小说的创作还是传播接受的博弈中,都完全处于下风。不均衡的博弈结构使长篇小说的接受偏至多于新拓,攻伐多于交流,立场决定观念,"误读"成为常态,既未能实现长篇小说文本意义潜势的多元打开,也在客观上狭隘化了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令人深感遗憾。  相似文献   
15.
日本国内政治中存在鸽派与鹰派之争,除此之外,日本社会的"右翼"组织也时常影响各种政治议题。在钓鱼岛问题上,这三种政治力量观点不同,对中日"搁置争议"的政治默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鸽派主张遵守两国关于"搁置争议"的默契,维护中日关系的稳定;鹰派则得寸进尺,主张对钓鱼岛实行"实效统治";"右翼"常常采取过激行为刺激中国。随着各派在日本政治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消长,中日关系也受到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持续存在于1920年代之后约半个世纪的新写实主义文艺思潮,不仅包括左翼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包括一直被忽略的右翼的三民主义写实主义。左右两种新写实主义理论,尽管服务于各自所属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竞争需要,却都是源于20年代的苏联和日本,源于相同的革命政治思维和文学工具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思益 《中华魂》2012,(23):67-67
借助右翼分子的喧嚣.日本政府“收购”钓鱼岛.“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滚出钓鱼岛!”我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掀起了抗议的怒涛。  相似文献   
19.
去年年底,自民党鹰派人物安倍晋三在日本众议院选举中获胜,再次成为日本首相,从而标志着日本政治呈现出“右倾化”的趋势.然而,国内舆论对于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理解未必准确,甚至有同“右翼化”混同的趋势.在此有必要对“右倾化”的含义做一下澄清,以便更加客观地看清日本政坛的政治取向和未来走势。日本政坛的“左”与“右”战后日本的政治主要是由保守主义政党自民党长期执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