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64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新天地》2012,(4):31
方舟子、韩寒论战今年1月15日,知名IT评论人麦田发表文章首先质疑"人造韩寒",称青年作家韩寒的作品很可能是其父代笔。韩寒随后发表博文回应麦田并悬赏2000万"奖励"找到背后有团队操作证据的人。知名反伪打假人士方舟子正式开始质疑韩寒代笔,并连日发表数篇文章质疑韩寒相关作品,韩寒发表文章回应质疑。随后彭晓芸、韩仁均、张放、路金波等人在微博和博客上就"人造韩寒"展  相似文献   
72.
73.
74.
80年代初 ,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比较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点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冷战结束以后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则占据了主要舞台。本文从学派、论战和理论三个方面概括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发展。还评价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如软权力、地缘经济学、两枝世界政治理论、文明冲突论、世界秩序新论等  相似文献   
75.
再论同文馆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意识形态争论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政治集团的实际利益博弈。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表面上是要不要实行洋务的思想之争,实际上是朝廷内部主流的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僚阶层为维护自身传统利益而挑起的一场斗争。清政府没有借此机遇调整各政治集团的利益,而是利用慈禧太后的威权,以简单的方式压制了反对派的言论,从而使洋务运动的深入化,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76.
在20世纪20年代"科玄论战"的论战双方"科学派"和"玄学派"的往复辩论中,科学成就了一种玄学的态度,获得了普遍的价值认同,哲学也使用了科学方法、贯彻了科学精神。结果不仅没有导致科学与哲学的对立,而是必然地实现了科学哲学化和哲学科学化的双向互动。科学与哲学的渗透和融合存在现实的基础,有其必然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77.
基于对现代"激进主义"的反思,林毓生区分了"五四思想""五四精神"与"五四目标":所谓"五四思想",指全盘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所谓"五四精神",指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所谓"五四目标",指以"自由""民主""法治""科学"为内容的"国家强盛"。同时,对于当时学界爆发的"科玄论战",林毓生认为,无论是"科学派"还是"玄学派",他们实际上均以"科学主义"为"缺省配置",故都无法实现各自的预期目标。基于上述反思,林毓生主张超越"五四思想"和"科玄论战",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重组与改造传统文化,在保持文化认同的前提下,使其实现现代化。此乃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8.
张东荪一篇不到600字的时评何以会引发社会主义论战?之前的内地演讲所提示的地域与认同因素在论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进而言之,该论战的思想论争层面与社会、心态与认同层面的关系如何?通过对论战参与者社会位置、认同与言说的分析,上述问题当可得一合理解答。论战中思想论争的关键在于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关系问题.张东荪以湖南与罗素为背景的评论,触发了离乡新知识分子内地认同与"世界民"心态和形象之间的矛盾,导致其发言以争夺代表内地的资格,并激辩中国在世界中位置与作用为主题。这一争论在一战后西方日益分裂的大背景下,提示着思想权势从美国向新俄的转移。既存研究所强调的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对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胜利,更多体现在心态与认同层面,而非思想层面。  相似文献   
79.
18世纪意大利主权性论战,是与欧洲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相并存的政治话语,不同于阿尔卑斯山以北欧洲地区的主权话语,意大利半岛的改革和论战呈现出宗教-政治特征,它与东方的中国礼仪之争共同构成了罗马教皇国扩张背景中的主权性叙事.意大利半岛主权性辩论是由受到启蒙运动影响、并在意大利完成范式转换的詹森主义者和其他君主主义者共同进行的,它是一个半岛内天主教启蒙和君主国家形态重塑的政治改革和思潮,具有政治—宗教特征.该论战,表现为管辖权之争的形态,即教廷对世俗统治的篡权论、君主的教会管辖权和世俗事务管辖权、教皇国的领土及主张的非法性等反罗马议题,充斥了整个18世纪,而罗马教廷方面则以彼得教义为核心进行了分别回应.该论战并非一个号召和修辞,而是对半岛各国的改革和君主政制重塑进程的响应和辩护.在一元化意大利意识形态中,管辖权范式既使辩论者们免于异端化指控,同时也使其主张局限于此.该主权性辩论和主权回归进程,不仅为意大利统一提供了意识形态准备,而且也为延宕至今的中梵(中国——教皇国)关系提供了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80.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