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民族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04篇 |
理论方法论 | 10篇 |
综合类 | 164篇 |
社会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43-49
以张君劢为个案 ,考察张君劢的“问题谱系”及其对“科玄论战”的总结 ,揭示了“科玄论战”的问题意识 ,从科学与玄学的关系 ,对科学主义、科学万能论的批判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以及张君劢“欲提倡宋学”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张君劢的“问题意识”对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试论北京同文馆对近代国际法的翻译与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光泮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5-17
北京同文馆是近代中国由政府设立的最早的一所近代化学校,尤其是它对近代国际法的翻译与教学对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极大的影响,它翻译了一系列的国际法著作,开设了国际法课程,培养了一批近代中国外交人才,对维护中国主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康桂英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52-5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这是一场事关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论战,众多学者参与,派别林立,观点各异。在“论战”接近尾声时,何干之及时对“论战”进行了总结评述,其研究“论战”的角度和方法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以何干之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论战”的认识,学术价值厚重。 相似文献
84.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种坚信自己代表社会主义的思潮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论战涉及无产阶级专政、社会革命后生产和分配及绝对自由等三个方面。通过场论战,基本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思想界限,提高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也获得了更为迅速和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论战为正处于建党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5.
美国学者德里克的《革命与历史》一书,突破以往的著述格局,从学术史高度对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就旧问题提出了若干新见解,是海外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权威之作。此书提供的有益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要跳脱意识形态话语,注重挖掘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内涵,并将评论克制在学术层面上;二是要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把握马克思主义史学,从描述转向分析。如果这部作品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它的问世可能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出现转机的前奏。 相似文献
86.
发生于1923年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武器参与论战,有力地批判了玄学派和科学派的观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向中国思想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学理层面梳理这次论战中的思想流变,不但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了解,亦可以从特定角度考察近现代思潮与中国历史进程的联系与互动。 相似文献
87.
基于近年来新的考证和发现的文献,从发生学上重新考察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历程,有助于彰显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变革意义。青年黑格尔派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复原”他们之间的三次思想论战过程,本身即是对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呈现。其中,马克思在围绕“犹太人问题”同鲍威尔的持续论战中,初步建立起人的解放理论和以群众为历史主体的群众史观。此时,马克思所秉持的是现实人道主义的立场。他在与鲍威尔及其伙伴所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的论战中,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史的初步考察,并将现实的个体的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随后,马克思又一次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要成员的新观点,正面阐释了社会和历史的前提及动力机制、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分工的后果与发展前景、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等,完成了唯物史观的创立。 相似文献
88.
89.
中国现代科学主义从其产生伊始就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化认知的特点 ,即急于为科学赋予社会及人生价值的意义。分析其中的原因 ,既与科学本身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关 ,也与缺乏对科学元理论的研究有关 ,这里又隐含着这种研究所凭借的工具———逻辑 (尤其是现代逻辑 )———的缺失 ,使我们对科学和包括价值问题在内的形而上学不作区分 ,把科学同价值问题加以等同。同时 ,自身文化传统的延续是形成这一特点的又一重要原因。应该认识到 ,只有从根本上把握科学的本质 ,走出对科学认识上的误区 ,使科学精神、科学理性融入我们的思想中 ,才能最终使科学融入我们的社会 ,也才能最终赋予科学以社会、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90.
曾云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6-19
清末为了寻求救国方案,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步分化为两大派别——立宪派和革命派。两派改造社会与政治的理念有很大差异,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双方理论虽各具特色,但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可谓是“殊途同归”。双方的争论是辛亥革命必不可少的思想跳板,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