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166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37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1 毫秒
391.
先秦时期,"君子"一词的内涵曾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一开始,"君子"一词只是用来指称贵族统治阶层的,也即纯粹的"职位"君子,此时的"君子"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无涉。后来,"君子"一词逐渐从"职位"君子发展到"德位"君子再到"丈夫"这两个新义项,最后在孔子那里发展出了纯粹的"德行"君子,此时的"德行"君子只关注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而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无关。"君子"一词的意涵由"位"向"德"的这三层转进,体现出儒家对一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层面的重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2.
正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生于洛阳官宦之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状元及第,历仕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先后三度入相,历任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参知政事、吏部尚书、宰相等职,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读《宋史·吕蒙正传》,始知吕蒙正"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美誉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393.
奉荣梅 《老年人》2014,(6):42-43
正从长沙到怀化,再辗转到靖州,一千里的山高水长,我是专程要去寻觅700多年前"湖湘江浙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的鹤山书院的盛况的。鹤山书院为南宋理学大儒魏了翁所创。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宋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及第,历官至权吏部尚书、兼直学士院校书郎,进同签书枢密院事。理宗宝庆元年(1225),史弥远当政,魏了翁被罗列"封章谤讪"、"朋邪谤国"、"欺世盗名"的罪名,落职夺三秩谪居靖州,至绍定四年  相似文献   
394.
《尚书·无逸》篇所记商中宗、高宗、祖甲在位年数与其他史籍相同,符合历史事实,但是所记商末几王在位年数不合于史实。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无逸》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故意缩短了商末几王在位年数,与三位在位年数较长的贤王——中宗、高宗、祖甲,形成强烈对比,以达到训诫周成王"无逸"的目的。  相似文献   
395.
依据《尚书》建构起来的文明建构逻辑与文明秩序原理,皋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思想人物与法律人物。借助皋陶之口阐述的法理学堪称中国法理学的源头与起点,在逻辑链条上堪称中国的"第一法理学"。皋陶论述了德的规范性,多层次地设定了君主的义务。在此基础上,皋陶以"典礼德罪"作为要素,为华夏文明秩序建构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阐述了中国本土最早的文明秩序原理。透过皋陶的法理学,可以解释华夏文明秩序的由来。  相似文献   
396.
唐代吏部侍郎为重要职事官,已有研究显示其职能大体能一以贯之得以发挥,从兼任官角度来考察则可以管窥更多的问题。唐代吏部侍郎中有兼任官的情况不到其可考总数的三分之一,此点基本反映出该职官以专注于本职职能发挥为特征。仍占一定比例的兼任官的情况则反映出一些问题:这些兼任官整体并未限制到吏部侍郎这一官职的特定职能,反而增强了其本职权限,有助于职权发挥,亦有部分兼任官体现了担任者的特定才能在特定时期的发挥。  相似文献   
397.
先秦文献中“尚书”的表达仅两处。一处在传世文献《墨子·明鬼下》中,此处的“尚书”并非经书名,也非讹误,而是《夏书》的修饰语;“尚”是表尊崇的程度副词,反映了墨子对大禹以及《夏书》的极度推崇。另一处在出土文献帛书《要》中,此处的“尚书”也并非经书名,而是指所有“上古的典籍”;“尚”是表时间语词,为了突出《周易》的特殊地位。因此,“尚书”在先秦文献中均与经书名《尚书》无关。  相似文献   
398.
《尚书》中包含着丰富的身体思想意蕴,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身体观的原初语境.在《尚书》的语义环境中,身体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形象之体,身体以价值原点的形式,将人与德绾接为一体,为后世儒道哲学的萌发备足了思想发挥的情境空间.以《尚书》为中心进行考察,提炼先贤最早如何跳脱出自然之身,赋予身以德性之意味,对于从整体上驾驭传统哲学的生变线索,意义鲜明.  相似文献   
399.
王翱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景泰四年(1453年),六十九岁的王翱接替何文渊为吏部尚书,辅佐同为吏部尚书的王直,第二年正式接管吏部.吏部尚书,作为六部长官之首,位高权重,王翱执掌吏部十余年,在任期间始终知人善任、奉公守法,与内阁首辅李贤,一内一外,共同辅佐英宗,使天顺一朝的政局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00.
王秀彦 《社科纵横》2009,24(5):126-127
“逖矣!西土之人”,出自《尚书·牧誓》。是周武王伐纣誓师词中的一个祈使句子。其中,“西土之人”,究竟指谁,篓句话又该如何理解?目前学界的解释大同小异,但是却总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本文意在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