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58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461篇
劳动科学   34篇
民族学   158篇
人才学   108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680篇
理论方法论   423篇
综合类   5170篇
社会学   579篇
统计学   75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403篇
  2014年   775篇
  2013年   529篇
  2012年   562篇
  2011年   603篇
  2010年   638篇
  2009年   602篇
  2008年   666篇
  2007年   560篇
  2006年   472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41.
本文认为,陆机其所以被称为“太康之英”,乃是他的诗文创作代表了绮靡繁缛的太康文风。通过对他现存作品的考察辨析,可以看出,这种崇尚绮靡的创作倾向,其动因主要是为了迎合上层贵族集团享乐之风的需要,希望通过文学才华来干名取誉、获致官职。  相似文献   
942.
本文探讨了藏族当代诗人贡卜扎西诗歌写作的抒情艺术。认为它以抒情为生命,具有抒情的主观性,并艺术地化物为情,化理为情,使之成为诗人感情燃烧的、特有的、精美的产物。  相似文献   
943.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3,24(1):61-63
在当今美学日益边缘化的境况之下,要发展和推进美学,就必须以实践作为逻辑起点,让审美理论在实践中走向澄明之境。这条建构当代中国美学的道路就是在实践中的人生论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944.
3月4日,德阳市正式启动市第十届“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活动。德阳市社科联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这次活动中,到农村开展科普宣传,为农民送去了科普知识。  相似文献   
945.
顿渐之诤和朗达玛灭佛是发生在吐蕃王朝时期的两大佛教事件,它们的发生既是长期政治斗争的结果,也是两种文化碰撞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46.
北宋新儒学从本质上说是"义理之学",而北宋"义理之学"的发展一开始就表现出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取向,那就是经世论取向的义理之学和心性、性理取向的义理之学.在北宋时期,经世论取向的义理之学是占主流的.后来,由于政治改革的挫折、儒学经世论方面的学术资源的相对不足、排斥佛道思想的需要等方面的原因,注重心性的义理之学逐渐占据了上风,最终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947.
今年1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提出了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的要求,意义非常重大。从全局的意义上说,这是确保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重大政治任务完成的根本保证;而从具体背景来看,它又是进一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党章是杜绝消极腐败现象的思想组织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我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所有代价当中,党内腐败的高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所有消极腐败现象都是违背党章的;其二,认真学习党章、严格执行党章,就会为抵制消极腐败现象提供思想组织保证。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执行党章与治理腐败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全党要通过党章的学习和贯彻,来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948.
陈寿祺是清朝嘉道年间的名儒,博学多才,学术造诣高深,于经学、小学、古文辞学等无不深究,著述丰富。他坚持兼收并蓄、关注现实的治学原则,不仅兼采汉宋、会通今古文经,广泛吸收各家学术所长,而且究心“经世致用”之学,形成以“兼通”和“致用”为特征的学术风格。他在主持鳌峰书院期间,以有用之学造士,造就出林则徐、张际亮、林昌彝等一批杰出人才,使福建学术从过去的程朱理学一枝独秀,转变为嘉道年间诸学并举的局面,使古今文经学、经世之学在闽省开展起来。对于处在社会变革前夜的福建学坛来说,陈寿祺的这些努力为该省学术向近代方向转变做了必要的精神准备。  相似文献   
949.
关于国民性之"在"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国民性研究的根本缺陷,是缺失对国民性之“在”的形而上追问。国民性之“在”是本体论问题,它关注国民性的存在一般,而不是某种特殊的国民性之有无。这个问题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其一,国民性是否存在?其二,如何确证国民性的存在?国民性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存在方式,它表征着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客观性和特殊性,就是国民性之“在”的本体根据。国民性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或者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而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正是民族文化特殊性的人格表征,赋予了国民性以普遍性的规定。国民性(或民族性),是由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在共同创造民族文化中被一同创造出来的,是世代积淀和不断内化、传承、嬗变的产物。因此,国民性不是类概念,而是集合概念;不是量的概念,而是质的概念,尽管它通常总是与多数人联系在一起。决定一种人格是否代表国民性,从根本上讲,不取决于它被多少人拥有,而取决于这种人格能否满足既定文化对人的内在要求,取决于这种人格是否表征了文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50.
吴澄在思想史上处于从朱熹到王阳明的中间位置,其“格外之物,致内之知”的格物致知说,貌似阳明而实承晦庵。吴澄鄙薄记诵之学,但并不因此主张摈弃闻见,一意反求诸心。对于格外之物如何能致内之知的问题,吴澄借助于朱熹的理一分殊、天人合一的观念予以疏通。虽然物理与伦理相通,但读书讲学与伦理的关系则更为直接,吴澄由此而强调读书是学者入门工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