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科技的进步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于和声课教学是当今高校和声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分析传统和声课教学的不足入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和声课教学整合,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和声课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斯克里亚宾《五首前奏曲OP.16》的调性思维基础、曲式结构特征、和声思维模式及其“多层面”技术手法的分析和研究,以探寻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表述方式为主线,辅之以对实际作品细部构造元素的剖析,从而达到解读斯克里亚宾“另类”的内心世界和耐人寻味的个性魅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3.
第二乐章:热情的广板(Largo appassionato)D大调3/4拍子,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其结构图示如下:此乐章为广板,虽然有热情地(Appssionato)的记号,实质上并没有激昂的感情,是一首充满宗教气氛的优美音乐,也是贝多芬初次写出的令人深受感动的著名乐章,这一乐章已是贝多芬奏鸣曲慢乐章结构的模式,是他思想、构思较为发展的部分,从倾向和内心里来观察世界,完全可以觉察到时代的哲学和宗教思潮的反应。一、主题〈1—19〉开始于D大调,是带再现的不对称二部歌谣曲式。‖:a‖ba|a部〈1—8〉乐段规模,重复一次,是重复局部的变…  相似文献   
44.
在音乐课教学及课外活动、艺术实践中,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广泛,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想学好即兴伴奏,就必须在活生生的音响实践、音乐实践中进行锻炼。作者从理论水平与键盘技巧、和声问题、伴奏音型问题、歌曲处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即兴伴奏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45.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19世纪下半叶器乐创作的代表性人物;是西方音乐史上被称"3B"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试以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79,No.2《狂想曲》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实践体验,从和声运用的特点及和声创作技法、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色彩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勃拉姆斯把浪漫主义的音乐表现和古典主义的传统形式有机结合的创作原则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6.
钢琴伴奏教学内容中和声学部分对于伴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和声材料、和声思维以及和声节奏与线条的分析是否精准能充分体现出对歌曲色彩的渲染,同时也能帮助演唱者正确地处理歌曲。因此,如何设计好这部分内容并使其彰显出针对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7.
如何切实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是高师和声课教学中经常探讨的重要话题.电脑音乐技术的加入,使抽象的和声技术理论变得直观化和形象化,对增加课时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作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以《和声学教程》和《和声基础教程》两本专著为蓝本,从教学对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作题方法、习题设计角度来分析和比较,以剖解和声共同课的教材特点。  相似文献   
49.
"我国第一代作曲家"之一的黄自先生,以其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创作,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伴奏的和声运用手法及和弦选择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出黄自作品中调性功能和弦、变和弦的运用以及对民族化和声的探索。  相似文献   
50.
陈廷敬不仅是清初重臣,也是清初重要的诗人,其诗集中存有大量纪恩、颂圣等应制之作以及抒写“相臣心事” 的述怀之作,此类诗歌思想情感雅正平和,风格雍容典雅,形成了“和声以鸣盛”的创作特点。究其原因其创作特点形成与其台 阁身份、儒家诗教观以及个人的性情经历均有关系,客观上开启了清诗“格调”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