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4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把欧洲近代文学中三个最典型的人物形象浮土德、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当作西方近代人性形成的三个必经阶段,并详细分析了他们在提升西方人格层次方面所起的作用,描述了西方人在近代社会生活中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这就是“快乐和必然性”、“本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界进程”,它们为现代西方法律精神准备了思想文化前提.这三个阶段中的代表人物形象都由于自身的内在冲突而一个接一个地走向了自身的毁灭,但他们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并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被人遗忘,而是内化为他们人格中的某种结构层次,时时作为他们自我反省的镜子,并照亮了人性中永恒的内在矛盾.黑格尔的这种分析值得中国当代思想者在分析中国人性论的危机和前景时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2.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自17世纪初叶问世以来,已先后被译成80多种文字。该剧首先由我国著名剧作家田汉先生于1920年译成汉语,随后又有几种散文体与诗体译本相继问世,而且大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文章试根据几种英文版本的最新评注与诠释,选取梁实秋、卞之琳、方平和朱生豪先生的汉译本中所共有的几处误解误译现象,予以探讨及辨析,以期能帮助原作的思想内涵得到完整与忠实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3.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但莎士比亚并非一味地继承,而是不断突破与创新。文章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透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试图寻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影响,发现莎士比亚独特的突破与创新,进一步探讨这一悲剧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描述了两种类型的王子。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着眼政治现实,设假道伐虢之计,以武力和欺骗手段夺取丹麦,是马基雅维利笔下典型的"狮子-狐狸"型王子;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王子,却因其鲜明的世界主义倾向,习惯以超身世外的眼光审视世界,最终将丹麦拱手交给敌国。通过细读文本可发现,莎士比亚在剧中对世界主义的批评可能甚于马基雅维利主义,但他对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理解也深刻得多:对于任何民族国家而言,世界主义对政治共同体的危害可能远甚于马基雅维利主义;而要医治世界主义,或许正需重新审视马基雅维利主义,尤其是作为其政治基石的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105.
波洛涅斯是《哈姆雷特》中众多人物关系的总纲 ,他是莎士比亚在这一悲剧中操纵人物的枢纽。本文以波洛涅斯性格分析为起点 ,通过他在剧中对人物命运发展的影响和情节发展的调节两个方面来论述他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部分通过情节分析揭示了波洛涅斯昏庸腐朽不辨是非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从波洛涅斯对哈姆雷特、奥菲利娅、雷登斯、吉尔吉斯吞、罗森格等命运的影响来论述波洛涅斯在《哈姆雷特》中的纲领性地位与作用 ;第三部分从波洛涅斯之生与死对整个戏剧情节的缓冲与带动两个方面论述了波洛涅斯这一人物对戏剧情节的影响作用 ;第四部分论述波洛涅斯这个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对我国现代戏剧《雷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07.
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本文在对莎士比亚以及他的作品《哈姆雷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简要论述了《哈姆雷特》作品中超自然与人文主义思想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8.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在父亲死后,都对父亲的形象进行了美化、理想化、甚至神化,而这种对父亲的崇拜背后的心理实为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当父亲在世时,面对父亲的权威,他们都采取了被动的反叛方式,即逃脱,以求从父亲的控制和影响中解脱出来,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寻求自己独立的生活。在对父亲生命意志认同的集中表现上,也就是复仇问题上,他们徘徊于"崇父"与"判父"之间,并且最终都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109.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分别表现出"崇高"和"动人"两种不同形式悲剧美。然而上述两种审美特质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于上述两部著名的悲剧之中,它们却呈现出交融和冲突并存的奇异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两者之间的交融呈现出绝对的统一,它们之间的冲突仅仅凸显为相对的悖离。由此看来,不自觉地实现文化背景的跨越是这两部剧作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0.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悲剧的典型代表,虽同样以“复仇”为主题,并以“复仇”为线索展开剧情,但其复仇意义、表达的主题思想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异,这些不同的背后体现着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个人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