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4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香水是每个女人都钟爱的化妆品。走在时尚尖端的人认为,气味是一种沟通,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拥有更亲密的关系。在爱情里,香水是一种灵药,解救每颗孤寂的心。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有一句名言:“迷迭香是用来帮助回忆。”根据显示,当男人莫名其妙地执着于某瓶香水,并不断地找寻它,就表示此香水是他曾爱过女人身上的味道。  相似文献   
122.
哈姆雷特代表怀疑与分析,堂吉诃德代表信仰与理想,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表现着知识分子精神气质最基本的特性。这两个文学形象在跨出英国和西班牙向东流传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接受语境下不断进行跨文化的重写。在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表现为在行动中困惑;在俄国表现为语言与行动脱节;旧中国由于巨大的忍从传统,知识分子怀疑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趋于反向重写。  相似文献   
123.
124.
本文通过从复仇、爱情观、生死观三个方面将哈姆雷特与雷奥提斯作比较,力图证明哈姆雷特之所以为世人同情和尊重,不在于他的复仇壮举,而在于他对个体身份及人生意义的不懈探求所带给人们的无尽启示。  相似文献   
125.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巧妙运用戏仿文学经典的手法创作了短篇小说<葛特露的反驳>(Gertrude Talks Back),对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Hamlet)中王后葛特露这一女性形象进行了全新、大胆的当代阐释,颠覆了英国文学经典中将女性视为弱者的观念,从而解构了那种以男性为主宰,并把女性扭曲为被动软弱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6.
本文在对莎士比亚以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哈姆雷特>"疯境"中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研究和综述,从中回答了什么是人文主义以及人文主义的精髓是什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7.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都将正面人物的"冤"作为聚焦,从而把悲情演绎到极致.两剧都通过"冤"揭示人性的扭曲、都通过"冤"让人们看到感天动地的抗争、都通过"冤"昭示了公理的不可违抗.  相似文献   
128.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分别表现出"崇高"和"动人"两种不同形式悲剧美。然而上述两种审美特质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于上述两部著名的悲剧之中,它们却呈现出交融和冲突并存的奇异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两者之间的交融呈现出绝对的统一,它们之间的冲突仅仅凸显为相对的悖离。由此看来,不自觉地实现文化背景的跨越是这两部剧作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9.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在父亲死后,都对父亲的形象进行了美化、理想化、甚至神化,而这种对父亲的崇拜背后的心理实为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当父亲在世时,面对父亲的权威,他们都采取了被动的反叛方式,即逃脱,以求从父亲的控制和影响中解脱出来,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寻求自己独立的生活。在对父亲生命意志认同的集中表现上,也就是复仇问题上,他们徘徊于"崇父"与"判父"之间,并且最终都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130.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悲剧的典型代表,虽同样以“复仇”为主题,并以“复仇”为线索展开剧情,但其复仇意义、表达的主题思想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异,这些不同的背后体现着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个人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