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45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01.
本文针对刘为钦先生《“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等文章对康德“自然”概念的误解,引用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和商榷.指出刘文对康德“自然”概念的阐述,没有区分康德在认识论与伦理学、自然科学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两个大领域内对“自然”和“自然规律”问题完全不同的界说,从而将其认为属于“人学”范围的“心灵的自然”即“道德性的自然”仅仅归属于认识论,而脱离了伦理学范围;进而将只适合于认识论的“普遍规律”套用到伦理学领域,形成了对康德“自然”概念的极大误读;最后,对康德关于艺术创造的“另一个自然”的丰富含义作了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102.
木斋《试论五言诗的成立及其形成的三个时期》《论汉魏五言诗为两种不同的诗体》两文提出了"五言诗成立于建安十六年之后"的观点,实可商榷。五言诗是以二三节奏的五言句为基本句式、隔句押韵的诗体,其体裁样式对风格和格律并无特殊要求,风格可以是"言志",也可以是"穷情写物"。五言诗的成立就是指五言诗样式的确立,即以二三节奏五言为基本句式、隔句押韵的诗体体制的建立,这种确立不依赖于"穷情写物"风格,与大量作品涌现也是两个概念。穷情写物可能是魏晋五言诗的追求,汉魏五言诗的区别是风格区别,不足以构成不同诗体,很难从中得出"汉魏五言诗是两种不同的诗体"的结论;大量作品涌现则是诗体兴盛的标志,建安是五言诗兴盛的时代,很难推定"五言诗确立于建安"。  相似文献   
103.
正《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刊载了常凯教授的《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一文(以下简称"常文")。常文虽不乏灼见,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就常文中的两个基本观点与常凯教授商榷,并对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现象作另一种解读。一、"集体化转型"并非"一种历史进程"西方学界对"劳动关系转型"概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4.
清代考据学家王鸣盛在其史著《十七史商榷》中,论及十九部正史的很多书法、义例上的问题。他提倡直笔,反对曲笔,对刻意仿效“春秋笔法”的做法极为反感。在史书编纂上,主张记述完整,事具首尾;前后有序,以类相从;义例划一,无需标异;详著一处,反对重出;贵得其实,不可泥古等。“足以载事实,明劝戒”是王鸣盛评说史书的“书法”、“义例”好坏的基本标尺。  相似文献   
105.
文章对《汉语大词典》中数条词语的释义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06.
本刊今年第7期发表了祝大星的《大树底下不乘凉》一文。该文意在告诫人们.大树底下也会有紫外线伤人。本刊十分欢迎本文作者有疑不存相与析的精神.同时.本刊也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来信来文对本刊所发表文章进行质疑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7.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在同类教材中水平较高、影响较大,但该书在文献征引和注释上存在不少差错.该文对其中若干条目略加考辨,谨供本教材的编著者和使用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8.
本文提出《天等县志》、《防城县志》撰写方面的问题,对两县志撰写作了一些写作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9.
针对《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刊登的马自毅先生《“总教习”还是“洋文正教习”——严复任职北洋水师学堂期间若干史实考证》一文中的某些观点和见解,本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在回顾北朝诸国长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重新探讨魏、齐、周诸朝所筑长城的历史真相,逐一审视和剖析北朝诸国长城的地理分布,首次对高齐洛州西界"长堑"位置及走向提出个人推断。肯定"西河总秦戍至海的长城,营造于天保五至七年(554~556),历时两年有余"的见解,符合历史实际。同时,对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提出商榷,指出其研究方法、史料应用、历史地名、长城走向、长城长度诸环节存在舛误,也未采纳文物普查和实地考察资料,因此对北朝长城的专题研究并无新的推进,反而较其他学者的研究水平大为后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