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8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世声论点     
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哲理名言你觉得我单纯,那是因为你单纯。你觉得我善良,那是因为你善良。你觉得我有趣,那是因为你有趣。你觉得我天真,那是因为你天真。——你拥有什么,才能看见什么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尼采经典语录  相似文献   
52.
刘姥姥和桑丘是来自两个不同地域的人物,但是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又有着许多的相似点,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农民的自私狭隘,同时也表现出了农民所固有的善良品性。透过他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黑暗面,看到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和贫富差距,看到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上层贵族的穷奢极欲。  相似文献   
53.
在所有动物中,受到褒贬最多的莫过于蛇。一方面,它象征着正义、诚实、报恩、智慧、生育,是善良的化身;另一方面,它又象征着残暴、狡诈、忘恩、愚昧、死亡,是邪恶的代表。蛇的这一双重特性突出地反映在民风习俗、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相似文献   
54.
潇水 《东西南北》2009,(8):23-23
世界在变化中挺进;人类以"灵活"为脚步而前行。晋献公是春秋时候的大英雄。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英雄也有迟暮的一天。他晚年得了类似"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在他当政第二十个年头上,就经常吃饭掉渣,脑子忘事,在丝帛上签字经常提笔想不起名,看着看着简策,脑袋就颤悠。发展到严重的时候,小脑完全失灵,别人不欧哨他就尿不出尿来。大家估计晋献公也吃不到五年的粮食了。鉴于这种情况,继承人的问题就敏感起来了。晋献公的第一夫人死得早,  相似文献   
55.
和儿子一起听电台的辩论节目,双方唇枪舌剑,斗争激烈。我问儿子:“如果是让你上去辩论,你愿意做正方还是反方?”儿子说:“其实各有各的道理,在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辩论会。正方反方都是抽签的,抽到哪一方就得替哪一方辩论,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会说,把对方驳倒你就赢了。”  相似文献   
56.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7.
本文试图从善良这一道德基本单位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而勾勒目前我们的道德现状,并进一步阐述道德重建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博弈。笔者认为,道德重建如同一场心动,不同于个人情感心动的是,这是一场群体悸动,是一种群体氛围下的蠢蠢欲动。文章最后分析这种跃跃欲试下的各种有效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58.
意志是以自由为存在前提的,其策动的行为处于善恶之间;道德意志是道德活动中的意志,是意志中指向善的那一部分,其行为以善为指向;善良意志是道德意志中的纯粹利他部分,它是道德意志的一种特殊状态,其行为以"善本身"为目的.从道德动机的角度来看,从意志到道德意志再到善良意志,表现为人的道德属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既不能将意志等同于道德意志,也不能将道德意志等同于善良意志.因此,厘清三者的各自内涵,既是道德理论探讨的需要,也是道德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59.
华伦夫人是一位风姿绰约、美丽温柔、善良敦厚、无私忘我、乐于助人的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在卢梭成长为世界文化名人、著名思想家的过程中,凝聚着华伦夫人的一份心血,因而她有理由分享卢梭的伟大和光荣。  相似文献   
60.
在世界文学中有这样一种"老实人"群像,他们忠厚善良,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利益,往往历经苦难,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在不同作品中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他们有着不同的结局。《饼干树》与《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中"老实人"的圆满结局在现实中也许不真实,但却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特别是在童话中,为孩子塑造了善有善报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