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欣悦 《妇女生活》2020,(1):11-13
“乔波精神”激励几代人去拼搏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对冬奥会最初的认识是怎样的?叶乔波(以下简称叶):1979年,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当时,离第13届冬奥会开幕已经很近了,国际奥委会让中国尽快组建队伍,我们的运动员连什么是冬奥会都不知道。当时国家组建了一支冬奥队伍,参加了1980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的冬奥会。  相似文献   
22.
成立于1934年的日本富士胶卷,开创了摄影技术的辉煌和灿烂。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随着彩色胶片问世,富士胶卷走向了鼎盛时期,富士胶卷是国际奥委会主要赞助商之一,但凡重大国际体育赛事,都有富士胶卷的赞助。人们在赛场上、  相似文献   
23.
邓亚萍 《领导文萃》2013,(20):106-108
有一位老者曾经问我:你的奖牌和奖杯都放在什么地方?我说:我父母把家里一间屋子专门设为荣誉室,把我所有得过的奖牌、奖杯、奖状全部放在那里。他跟我讲:你应该把它收起来,因为这些已经统统成为了过去。从那一刻开始,我一直在思考这句话。因为作为一名运动员,转型是很困难的。快要退役的时候,我就在考虑退役以后是继续当教练,还是走向社会?如果说不当教练的话,我会做什么?我能跟别人去竞争吗?我认为我竞争不过别人。所以从那时候,我决定要去读书,要更好地完善自己。于是我选择了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24.
吴经国,祖籍苏州,曾就读于台湾东海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建筑学院、利物浦大学。1988年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并担任台北奥委会副主席。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申办奥运会从两票惜败到梦圆莫斯科的整个过程。吴先生怀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排除“台独”势力的干扰,两次投下赞成票,为北京中奥成功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本文是吴经国先生写给《新华澳报》的,他以亲身经历见证了北京中奥成功的前前后后,读后今人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25.
蒲苇 《新天地》2011,(3):6-7
梦想骑游天下谢厚国1949年5月生于重庆,七八岁时便学会了骑自行车。而她真正与单车长期亲密接触,则始于母亲曾遭遇的一次车祸。1994年,谢厚国的母亲不幸遭遇车祸。那时谢厚国既要上班,又要照顾母亲,忙得团团转。于是,她就把单车当成自己的专车,每天骑着它来来往往。半年后,母亲基本痊愈,而她和自行车的感情却越来越深了。  相似文献   
26.
北京奥运会     
一、光荣与梦想2001年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授予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全世界的目光在此凝聚,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一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27.
当福娃手拉手以供不应求的热潮涌来时,作为每年以千亿元规模快速发展的行业——中国餐饮业正酝酿着参与奥运滚滚商流的冲动。然而,面对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麦当劳的捷足先登,中国餐饮业在奥运赞助商、供应商的竞争中充满了几多不确定性。如何搭上奥运快车,为世界展示中华餐饮业博大精深与独特深厚的饮食文化,成为餐饮业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8.
张筱萱 《金陵瞭望》2008,(15):54-54
“一百年以后,人们回头看,看100年前的建筑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我也相信,到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参观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在北京申奥成功之后,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拳联主席吴经国如是说。  相似文献   
29.
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运动人们的号召,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永不止步、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探究古奥运会兴起的主要动因,会为我们理解奥运会的性质提供珍贵的思想材料。一古奥运会兴起研究缘起  相似文献   
30.
吴志菲 《职业》2008,(3):7-9
告别了赛场上南征北战的生活,今天的邓亚萍身兼国际奥委会项目专家、中国奥委会官员等重要职务于一身,实现了从普通运动员到体育专家、体育官员的华丽转身。“任何事情从今天做起都还不算晚”,邓亚萍常用这句话激励听者。而她自己,也是默念着这句话,不断开发自己人生中的“荒原”,收获累累果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