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六年开始建造,经过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几朝的营建,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皇家苑囿,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烧,同治年间,又对圆明园进行部分重修。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其建造和维护经费数额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圆明园的经费来源问题尚未给予应有的关注。通过梳理档案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圆明园经费来源主要有内务府拨付、圆明园经营所得、榷关与盐政上缴的盈余银、商人和官员捐献以及罚没等等,和国库并没有多少关联。  相似文献   
52.
清山 《百姓生活》2012,(6):66-67
2008年2月23日,一对黑天鹅夫妻落户圆明园遗址公园狮子林宫殿旧址的南侧水域。有人说它们来自澳大利亚,也有人说它们是“海归”,但不管它们来自哪里,大家都认为它们是为祝贺北京奥运会而来。  相似文献   
53.
正"圆明园是国耻!遗址躺在那里,就是对帝国主义列强滔天罪行的最好控诉。""修个假古董装门面吗,赝品能有什么艺术价值?""重修圆明园要花多少钱?拿这些钱能给孩子买多少辆校车!"2011年底,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向市政府建议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消息一  相似文献   
54.
150年来,国内史学者对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目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掩盖他们抢劫圆明园的罪行;二是为了报复清政府。上述两种传统观点都难以成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此彻底摧毁清政府的抵抗意志,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实现他们发动战争的罪恶目的——扩大英法在华权益。这可以从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各方的反应、以及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而没有焚毁北京城内的皇宫三个方面得到清晰的证明。  相似文献   
55.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罹患劫难150年后,其遭到“四劫”的经历才首次向公众揭秘。  相似文献   
56.
今天,我的北京之旅第五站是——圆明园圆明园,你是我心中之园。走近你的前夜,我已查阅了你那辉煌的历史:你是集锦式园林,有许多各具特色、不同功能的小园林。它们都取材于全国各地的著名风景园林,有选择地予以再创造。在长春园里还有一组欧洲式园林和人工水景,给人有集天下之美于一园的感觉。  相似文献   
57.
麻雯  宫雪 《北京纪事》2013,(11):103-104
嘉庆四年(1799年),权倾一时的大贪官和坤被嘉庆帝赐死,其20条罪状中的第13条即为:“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竞与圆明园蓬岛琼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  相似文献   
58.
结合近几年来在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例谈几种导入方法。一、传统的导入方法是从复习(或检测)旧知识导入,大致有四种方法1、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2、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3、通过学生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4、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导入新课。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导入,大致有九种方法(一)从设计历史情景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59.
谈论中国的当代艺术,避不开一个圈子和一个人物。 1984年,很多人开始零星地暂住圆明园废墟上的福缘门西村和挂甲屯一带,随后一批批所谓前卫艺术家纷纷来圆明园寻找精神的桃花源。到了1990年,圆明园画家村最早的成员方力钧等人开始在圆明园租房画画,“圆明园画家村”的历史也从这一年开始了。  相似文献   
60.
陈建新  陈波 《学术交流》2007,(7):150-153
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郁达夫在《沉沦》发表之前,就已动手进行了一些小说创作,《圆明园的一夜》就是其中一例。小说显示出明显自叙传色彩,以内聚焦视角下的第一人称手法塑造了在"爱的理想"与"性的苦闷"中逐渐失去自我的S君形象,隐约可见郁氏笔下"零余者"形象的雏形。这是其早期试作中比较成熟的一篇。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小说憾为残稿,但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无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