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54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23篇 |
劳动科学 | 31篇 |
民族学 | 60篇 |
人才学 | 46篇 |
人口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507篇 |
理论方法论 | 121篇 |
综合类 | 1731篇 |
社会学 | 461篇 |
统计学 | 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61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203篇 |
2014年 | 380篇 |
2013年 | 195篇 |
2012年 | 255篇 |
2011年 | 196篇 |
2010年 | 218篇 |
2009年 | 225篇 |
2008年 | 199篇 |
2007年 | 175篇 |
2006年 | 112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李传通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58-65
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此问题有助于理清海德格尔本身的诗学思想。海德格尔的思想与里尔克的诗歌存在着不谋而合的契合点,海德格尔通过阐释里尔克的诗歌展现了深刻的存在之思,这也是他阐释里尔克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阐释过程中,海德格尔对里尔克持一定的保留态度,认为他称不上是“唯一的诗人”。这实出于海德格尔自身哲学思想之缘故,其自始至终反形而上学的立场以及对此在的精妙阐述和对存在境域时间与空间的追问为回答此问题提供了一种较为独特的视野。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并非如他所说是出于存在历史之命运,其阐释无非是出于自身之立场而进行的文本解读,其结论常常是先于过程的,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阐释现象,对这种阐释应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由此,海德格尔的里尔克阐释问题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澄清。 相似文献
103.
王路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1-21
海德格尔在探讨Sein之前,谈论了发问的一般结构,从中得出三种结构性的要素,然后准备着手从这三种结构要素的角度进而谈论关于Sein的发问。在这一过程中,对照一般的发问结构和关于Sein的发问结构,海德格尔指出,前者与认识相关,依赖于对Sein的领会;后者则既对Sein发问,又依赖于对Sein的领会。二者相对照,可以清楚地反映出Sein的问题的独特性。本文指出,无论是在一般发问(是什么?),还是在关于Sein的发问(‘是’是什么?),都没有存在的位置。海德格尔关于发问结构的探讨清楚地表明,他所说的Sein乃是是,而不是存在。 相似文献
104.
李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3):63-68
殉情作为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自杀现象,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澜沧拉祜族同胞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既与社会制度的剧变、文化的变迁相关,也与宗教信仰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105.
在歌唱中觉醒——对《野草在歌唱》的殖民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凤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155-156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这部作品反应了20世纪30—40年代,南部非洲人民在殖民主义者的残酷统治下过着被殖民的艰辛生活。文中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通过对黑人摩西反抗历程的描述,解读《野草在歌唱》中所表现的反殖民思想和被殖民者民族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6.
禅,离念、离相、见性之谓。马祖道一阐发的“平常心是道”和“即心即佛”是在怀让“磨砖作镜”故事的启发下,充分表达的禅的否定性与超越精神以及对自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7.
谭景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1-12,18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此在”概念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海德格尔对“沉沦”和“良知”的思考打破了所有以前人们思想中固有的理论框架,让沉沦和良知在存在的深度上作为人最切己的生存现象,活生生地显摆出来。我们在沉沦中寻求解脱,召唤良知! 相似文献
108.
孙文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2):48-54
言说体验之境并显示其中蕴涵的人生意义,既是文学言说的追求所在,也是文学言说的困境所在。不过言意矛盾并非仅仅体现为欲说之“意”难以转化为传达之“言”,其间的矛盾至少包括三种形态:“意”的丰饶与“言”的贫乏;语言本身固有的含义遮蔽了意义的表达;以及先于个体存在的语言对思维的限制。因此,言意矛盾实际上存在于两个过程之中:“意”向“言”的转化和“言”对“思”的禁锢,后者乃是更深刻也更根本的言意矛盾。 相似文献
109.
“美学大讨论”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富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19-26
发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对于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在审美观念和学术形态两方面,均有铸型作用。就文化背景言,它是建国初期思想改造运动与毛泽东“双百方针”双向作用之结果;就学术渊源言,它又是前苏联美学论争之移植。哲学美学是它对当代20世纪美学最大的学术规定,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是其最深刻的学术教训。 相似文献
110.
毛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13-19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主义著作”形成的 “史前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