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城市定位的本土化回归与创新:"找回失去100年的自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20世纪的100年中,中国城市的发展没有能够创造出本土化的城市形态空间和相关理论模式.即使在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仍存在着一种城市形态"本土虚无化"的倾向,城市在短视的认知中发展,在政绩的显性化中丧失传统、个性和本土化样态."中式后都市主义"即是倡导城市发展中自然属性和历史人文要素的"复兴",导引自然原生态要素"入城",建构"感恩自然文化要素",创造"田园型适度紧缩的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理想生活,关系每一个人的生活理想。TOD营城或许是条明亮的路径,让理想照进现实:轨道线路在城市地上地下高效运转,人们在站点换乘,也能在沿线一键“打开”购物、商务、就医的多元复合场景,沉浸于霓虹萤火辉映、绿意诗意相融的境地,进享城市繁华、退赏公园繁花……这样的“路径”,近日在成都首届TOD发展论坛上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全球标杆企业精英以及轨交企业代表的充分讨论,而现场两个千亿级项目的落地布局,更是展现出市场对成都TOD强劲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14.
15.
清代新疆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是中央政府治疆理念在地方的映射。清代库车城市建设与管理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与边疆性,其基本格局奠基于乾隆时期,道光时期开展修复与重建。在城市营建上,军事设施建设先于民事设施,城墙建设早于城内建筑,内部设施多改用旧有设施。库车在城市管理上从汉回隔离逐渐走向民族融合,城市空间历经物理空间上的民族分居到多民族杂居,城市管理从注重军事驻防到强调民事管理,是清政府、伯克、维吾尔族民众与内地移民多方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变迁对城市的影响是黄河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黄河变迁对城市迁移、城市形态变化、城市兴衰三个维度回顾了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今后应树立“大黄河”和系统研究的视野,把握黄泛城市的数量、类型和特征,挖掘黄泛城市的当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更好地推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铁路/轨道交通在新型城镇化及大都市时空形态优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朝和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0-28
铁路/轨道交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大城市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是进一步发挥城市集聚经济优势的关键,也是突破在已有城市效率边界的前提下克服大城市病、促进社会公平、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时空形态的关键。要重视在时间距离、可达性、时空转换能力以及时空结构等基础上建立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分析框架,改变原来就交通谈交通、就铁路谈铁路的思路,通过相应技术、组织与体制的手段努力提高城市的时空转换能力与时空转换效率。新型城镇化已经对铁路发展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铁路需要树立新观念,更好地为城市服务,更好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也要更加自觉地和更好地利用铁路,尽可能实现多赢。 相似文献
18.
陶雨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2-56
论文选取闻喜县城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空间演进作为切入点,从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两个方面,着重总结现代闻喜城市形态演进的功能与格局等特征,总结城市空间形态演进历程中存在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当前闻喜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未来闻喜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提出建议,进而提出中小城市应通过传承和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的手法来进行人居环境营建. 相似文献
19.
大庆作为中国第一大油田、世界第十大油田所在城市,是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其发展过程呈现同其他资源型城市一致的显著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资源的日益减少和开采难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资源型城市揭开了转型发展的序幕。目前,国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重点关注城市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接续更替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具有便捷、环保、节能、安全、占地少和运量大等特点,轨道线路的输送能力是公路交通输送能力的10倍,对缓解城市交通瓶颈、改善城市交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在小汽车进入家庭后,仍然实行“公交优先”的交通管理模式.以东京和伦敦为例,轨道交通分别承担了88%和71%的客运量,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