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城市空间恒常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涉及到城市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各个层次,它动态地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等方面的特质。城市空间外在地表现为物质形态的空间生产,内在地体现着城市结构的特征与逻辑,它以多种方式展现着人们对于美好城市的向往。因此,城市空间是由事实城市、想象城市、认知城市三个方面的原型共同构成。作为认识框架,这个综合原型可以应用于对城市空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相对完整的模式。  相似文献   
62.
重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分布变化--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几十万、上百万户籍人口从内环线以内迁到内环线以外 ,这给迁出地、迁入地的社会、经济、教育、卫生、治安等各方面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和问题 ,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大问题。这种数公里数十公里范围内的人口分布变化 ,必将影响上海整个城市形态、城市结构 ,有利于新型的城乡结合型的新城的建成。上海有六千多平方公里冲积平原 ,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应不断扩大城市化地域范围 ,与其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相匹配。  相似文献   
63.
全面达小康,对东山街道而言,应是一个高标准的问题,作为江宁新市区的核心区,东山的小康应以城市形态为主要特征。这是江宁区委书记刘捍东在东山调研时对街道干部提出的。这意味着东山的小康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具有城市形态特征、体现高质量要求的小康之路。东山街道进一步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动员全街上下咬定“富裕型小康”目标,以高速发展经济、高度关注民生为主旋律,实现东山全面达小康建设崭新开局。  相似文献   
64.
郭建琳 《社会科学家》2003,107(3):156-160
桂林自古以来位于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冲,南北文化的碰撞以及独特的地理风貌,促成了桂林古城形成与演变。长久以来,桂林因其漓江山水之盛名,而忽略了古城的存在。作为我国历史悠久、中外闻名的旅游城市,也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之一,研究其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和轨迹具有重要而典型的价值。  相似文献   
65.
丛建辉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125-134
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在分析城市形态对碳排放影响机制基础上,引入景观格局指数表征五种城市形态,运用岭回归方法对城市形态与碳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其在三类不同人口密度城市所表现出的影响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形状复杂度对样本城市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城市各类功能区的非均匀分布并不必然增加碳排放;城市破碎度的增加显著提升碳排放水平,且在人口稀疏区这种影响程度更高,说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连通性有待加强;城市中心性对碳排放的负向影响程度较大,但在人口集聚区城市却表现出正向影响关系,意味着城市需要灵活选择内部空间结构聚合模式;城市紧凑度整体提升了碳排放水平,表明多数城市形态主要满足了几何形状方面的紧凑性但城市功能紧凑性不足;城市规模扩大对碳排放未产生显著影响.面向碳中和愿景的城市形态调控思路主要包括将碳排放控制指标纳入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结合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城市布局紧凑度、择机实现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的转变、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与城市形态的深度融合以管控城市破碎度等.  相似文献   
66.
清乾隆四年(1739)兴建完成的绥远城让呼和浩特从以归化城为单一核心的城区扩展模式转变为归化绥远两城并置、空间上各自独立发展的城市格局。本文通过对目前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特征的研究,希图找出绥远城兴建给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城镇化进入由速度型向质量型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实现"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新要求的三大路径.通过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的历史节点和特征事实分析、核心概念及其内在关联解析,建立基于"效率-公平-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阐释了低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政策机理.研究认为,推动低碳城市高质量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现形式,强调以城市为载体和行动平台,聚焦于城镇化建设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质量推动城市低碳发展转型,关键在于:(1)推动低碳城市发展三大变革,提高城市系统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水平;(2)构建绿色低碳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3)以低碳的路径,推动低碳城市高质量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形态,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