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42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传教士与近代香港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南部边陲两个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岛屿——香港和澳门,先后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基地和枢纽,传教士则起了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作用。由于宗主国、传教宗派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1840年后香港逐渐后来居上,该地传教士在著译出版和办教育等方面均有更大作为,成为内地教会的榜样和坚实后盾  相似文献   
22.
罗绂文 《江汉论坛》2008,2(4):122-125
冯至的早期诗歌创作,是在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在价值信仰的转型过程中,借助异质的基督教文化的帮助,重构了自己的价值信仰体系,寻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新的故乡",即试图利用"回到上帝的身边"的基督情结来平息"天崩地裂"造成的身心紧张,最终无处归依,无法平息内心的紧张.  相似文献   
23.
澳门发展史与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史有着密切关联,澳门因此成为自明朝以来近代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始点和支撑其传教的据点。无论是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还是新教传教士马礼逊,都以澳门为其入华传教的第一站,并因此而取得了入华传教的成功。因此,基督宗教研究,尤其是对明末清初以来基督宗教传教士的研究,应该成为澳门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将从澳门教会的建立、天主教发展、中国明清天主教学者和基督新教发展等方面来对澳门学所涵括的基督宗教研究加以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24.
本文所提出和关注的问题是:基督宗教哲学的独立,究竟是开端还是终结.文章尝试讨论了(托名)狄奥尼修斯的哲学神学本体论,意在指出,其旨趣在于如何将一方面是绝对超验的上帝和作为另一方面的自我传介的上帝联系起来思考,来探究神学和哲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此相关联,本文探讨了(托名)狄奥尼修斯的梯次性存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屈普里安所表述的"教会之外无救赎"的本体论基础及意义;(托名)狄奥尼修斯为屈普里安所表述的这一公理给出了本体论上的理由,并使之成为一种普遍真理.而恶及其来源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神正论问题,也是(托名)狄奥尼修斯在建构其哲学神学本体论时所无法绕过而必须讨论的主题;(托名)狄奥尼修斯并非如同奥古斯丁一样主要在神学层面讨论恶,而是重点在本体论和形上学的层面上研讨恶.本文认为,基督宗教哲学的独立自(托名)狄奥尼修斯始,而且(托名)狄奥尼修斯的哲学神学本体论思想具有一种超时间限定的品性,以及其对我们当代生命的意义,就此回答了本文在大标题中所提出的设问.  相似文献   
25.
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带来的新教教会内圣职的选举,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新教教会内的治理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社会民主体制的建立.不过,与世俗社会的民主体制相比,尽管教会内圣职的选举与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包含的神学理据,由于西方政治理论白启蒙运动后的世俗化过程,已经与社会民主体制所内含的一般意义有较大的区别.本文试图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探讨教会内圣职选举的理据.简要地说,教会内圣职的选举发挥的是整个教会的会众一同承担起人人皆祭司的责任,监督并印证教会对其中圣职人员的神圣召命.因此,从中体现出来的不是会众对被选举人的授权,而是印证了上帝呼召其来带领教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6.
霍桑对普遍的原罪与救赎的独到诠释是源于超越新教伦理的泛基督精神。因而以污点主人公、写情、社会救赎为特点的《红字》所表现的艺术真实具有轰动效应,是推动新教自身改革及美国文艺复兴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27.
查一路 《社区》2010,(23):40-40
耶路撒冷是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是犹太、基督、伊斯兰三大宗教的圣地。圣殿山更是圣城中的圣城,每年的11月9日,也就是圣殿山毁灭纪念日,历尽苦难的犹太人如潮水涌来,聚集在圣殿山脚下,面对着一堵墙哭泣。  相似文献   
28.
道教道德的根基是一种非人格性的存在物,绝对道德主体缺如,无力应对人类自身的软弱和邪恶;道教视道德为道在万物中的功用,这使其道德有功利主义取向;由于不认为人格需要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中形塑,故道教的道德主体是单子式的,并不强烈主张对他人及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基督宗教的根基是超人格的上帝,其作为绝对的道德主体,有效遏制着人的软弱和邪恶;基督宗教的上帝本身及其眼中的人与世界皆关系性的,故其强调个人对他人的接纳、成全及对社会的责任;由于基督宗教的“上帝即爱”,故其道德是非功利的,只以道德本身为目的。其道德观各有其真确之处。  相似文献   
29.
基督禅最早出现在耶稣会士乔史顿1971年出版的专著《基督禅:冥想之道》。基督禅是为基督徒而设,既不代表一种新的禅修方法,也不需要放弃基督教的信仰,而是要让基督徒多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信仰方式,强化他们对天主、上帝的领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梵二会议积极推动宗教对话的重要成果。禅并不只属于佛教,基督教可以在东方禅师的帮助下挖掘与发展自己的禅法。其次,这个概念推动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刺激了欧美国家的佛教自觉。现代社会的佛教自觉,因此常以宗教对话为沟通手段,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30.
休谟和斯密的光芒有时竟遮蔽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全景,以致弗兰西斯·哈奇森的思想一直未受学界充分的重视。韦伯为解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考察了"天职"这一概念;同样,弗兰西斯·哈奇森在"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伦理与功利主义精神之间也完成了一个切换:提出了以自然性情(包括道德感在内)这一新的人学建构理论。"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伦理是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的基本特征。从"遵循自然"到"遵循自然情感"的新的心灵构造、自然情感和人的社会本性学说,为从注重自控与内在自由的斯多亚主义向动机论的功利主义之公共福利与进取精神的过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