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5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714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74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902篇
理论方法论   150篇
综合类   1423篇
社会学   179篇
统计学   6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21.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延斌 《齐鲁学刊》2003,(1):115-120
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 ,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 ,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 清代后期 ,虽然传统家训走向衰落 ,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性教育的出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2.
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要解决新诗形式的理论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展开讨论.吕进先生说"有如散文的基础是内容,诗的基础是形式."[1]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了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新诗多数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成形.因此,如何认识新诗的形式问题便成了发展新诗的矛盾焦点.丁鲁认为,片面发展自由诗的中国新诗,正处于迷茫的困境之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内容决定形式"的机械论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因此,当前新诗一切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强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出路.黄淮、周仲器认为,格律诗中的"自律体"与"共律体"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是"一诗一律",后者是"千篇一律"."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矛盾运动是中国格律诗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下新格律诗的"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继续创新并互动演变,必将迎来中国诗歌形式的第三次伟大变革,实现中国诗歌的真正复兴.万龙生认为,戴望舒对于诗中的音乐性曾经有过偏颇、极端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予以贯彻;但是,他后来对那种意见作了修正,并且在创作中实现了向音韵的回归.这一过程,证明了音韵的魅力以及音韵对于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3.
阿尔都塞“断裂”说批判──兼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都塞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为界,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划分为“哲学”和“科学”两大阶段,是有见地的。但是,阿尔都塞描述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两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意识形态”。哲学是“意识形态”,因而,“哲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其“史前时期的错误”,只有“科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第二,他认为,这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因而,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导致他的科学发现,而是恰恰相反,马克思必须“抛弃它的史前时期的错误”,必须“同…  相似文献   
124.
信息化的本质和特征——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信息化是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并推动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变革过程.信息化的实质是由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一次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革.信息化的总体特征在于:它是一个推动社会战略资源由物质资源向信息、知识资源转换的过程;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社会及其文化变革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性和创新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5.
韩毅 《河北学刊》2003,23(5):167-171
宋代是中国佛教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各类僧史著作的编写相当引人注目 ,其中尤以南宋僧人志磐的《佛祖统纪》最为著名。从《佛祖统纪》可以看出 ,宋代僧人的史学思想 ,不仅丰富了佛教史自身 ,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 ,而且也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成分 ,它的出现有着历史与宗教的双重意义 ,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6.
政治学知识的转向: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面对全球化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大变革时代 ,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一种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新的治理形式 ,以便在经济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让社会获得有质量的持续增长。治理理论正成为回应这一变革的强势政治理论话语 ,支持这一话语体系的价值观和以之相一致的知识文本 ,修正了主流政治学的统治理论 ,并在全球范围引起政治家、学者以及官员、实业家的共识。立于中国公共管理实际、理解治理理论时 ,我们深感治理理论对重构中国民主政治知识体系 ,寻求善治的制度平台 ,转换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摆脱市场化进程中公共管理的低效甚至多方面的失败 ,在理论和运作上均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7.
经济危机来临,企业往往采取的是裁员、减薪等措施,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但同时对企业长期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营都是非常有害的。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为了共度难关,企业可以考虑在用工模式上进行改进和创新。"留住核心员工+劳务派遣+人才租赁+人才储备"的多元化用工模式,应该是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人力资源策略。  相似文献   
128.
对西方自由主义视角下“语言消亡”不同诠释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同化的极端语言变革与有同化的极端语言变革是两种相异的语言消亡案例.通过分析研究西方自由主义人士对两种"语言消亡"的相缪反应发现,自由主义者对语言消亡造成的个体身份认同、交流利益与世界文化及语言多样性方面损失的关注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们在语言保护上倡导的所谓自由正义的追求.对"语言消亡"的研究及理解不应停留在语言变革本身或语言变革的代价上,应追其根由,分析统治与歧视对"语言消亡"的致因作用.  相似文献   
12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下进行财政制度变革,需要从民主、民生的角度进行。一个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财政制度应该满足三个要求:在利益分割过程中贯彻公平原则、在社会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原则以及公共资源在国家各项职能间的配置达到最优。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是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我们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改革现行的财政制度,由现行财政制度向公共财政制度的转变时需注意现有利益结构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0.
第三届中国劳动论坛于10月21日在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是在我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举办的。本次论坛由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中国劳动学会和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联合主办。论坛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出席论坛并致辞。全国妇联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劳动学会名誉会长顾秀莲发未了贺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