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03篇
人才学   78篇
丛书文集   176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662篇
社会学   19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212.
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的关注,其实是他对创作者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的反映。主体间性理论深切关注自我与他人、世界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审美领域里,作者与主人公相互之间不再是客体性的"我—它"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我—你"关系。创作者、接受者和主人公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审美交往",文本世界中回荡着不同主体间的异质共存的声音。  相似文献   
213.
朱佳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103-104
针对我校传统钢琴课“一对一”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引出了具有创新手段的数码钢琴集体课“一对多”教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对我校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发展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寻求一种更好的高校新型钢琴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14.
从创意曲到平均律 ,学钢琴者无不弹巴赫的复调作品 ,其必要性已不须解释 ;但这些作品却往往被弹得敷衍了事 ,原因是因为不被理解  相似文献   
215.
216.
孟盈 《中国民族博览》2023,(22):124-126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享誉世界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强大的本土适应性,在全世界快速地传播。本文阐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教育原则及相关内容,并分析了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伴奏课的教学现状与困境,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自身的特点为依据,提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职学前教育幼儿歌曲伴奏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说明其在高职学前教育幼儿歌曲伴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17.
汪立三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音乐作品。本文通过解构汪立三的音乐作品,来探究其音乐创作思想内涵。深入研究发现汪立三的音乐创作思想多元,既立足本土又开拓创新。对其音乐创作思想的研究,可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提供思想指引,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  相似文献   
218.
论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突破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悄然兴起,但习惯了传统钢琴个别课教学的教师仍对其存有顾虑和偏见。本文将从数码钢琴集体课产生的条件、形式和特点加以分析和论述,在对它有了全新认识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谈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对于传统个别课教学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219.
分身术是沈从文小说创作日趋成熟之后经常使用的一种人物创作方法,在弗洛伊德白日梦创作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的启发下,沈从文运用“主观分裂技巧”,将自身的不同侧面投射到小说当中化为一众分身人物。就类型而言,一是探讨追求爱情的不同路径的“爱情分身”,二是体现其在城与乡之间摇摆游移的自我定位的“文化分身”,三是象征着记录与“凝固”生命的不同方式的“艺术分身”。这些分身反映了沈从文思想的矛盾、分裂,也体现了他对于主体分裂性和复杂性的深刻认知。通过分身人物的言说与对话,沈从文不仅实现了思想观念的梳理、超越与精神的自我疗愈,也通过对文本“对话性”的凸显使小说体现出了明显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220.
复调社会指特定空间内同时存有多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领域,它们具有平等的地位和价值,既对立又对话,既协调又冲突,使该社会处于未完成状态。本文就汉语世界对civil society的三种不同译法即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展开社会学考察,认为这译名选择的差异源于不同欧洲语言赋予civil society的不同指涉,以及中译者基于对本国现代化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理解而做出的不同选择,故具有实质的或者说社会学的价值。本文的复调社会指这三种译法及其所表示的三个社会领域之间的对立和对话关系。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国家复调社会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这三种力量的发育及其间错综复杂的合作和对立关系的延展。到20世纪后期,西方复调社会基本成型,但随着新的价值和需求的不断再生产,西方复调社会依然处在未完成状态。复调社会的提出,有助于洞察civil society相互冲突的内涵,防止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用一种内涵遮蔽其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