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03篇
人才学   78篇
丛书文集   176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662篇
社会学   19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除了需要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外,还更需要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民族精神的传达与表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中国钢琴作品既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贡献,又能真正立足于世界音乐之林。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钢琴教学与研究经验,探讨了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中关于民族精的传达与表现问题。  相似文献   
43.
邢崇 《民族学刊》2020,11(4):52-58, 129-130
传统藏戏将教化性和审美性融合统一,形成了具有无限延展的审美空间,被藏民族一代代接受和传承。传统藏戏的多种元素彼此之间相互对抗、冲突和矛盾,形成具有张力的审美空间和强大的审美冲击力,使接受者产生共鸣,在艺术的审美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在传统藏戏中,主客体巨大反差产生崇高美,体现出藏民不屈的超越精神,以及克服和战胜恐惧后的心灵慰藉和平静;传统藏戏采用佛教逻辑叙述故事,集中体现藏民的人生姿态和精神信仰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凸显世俗的人性美;藏戏以美的艺术形式和程序化的艺术表演再现普通大众的味与情,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最终达到宗教教化的目的;藏戏中戏师的理性讲述与演员的感性表演形成对照,让受众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对于人物与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反思;藏戏重复与回环的情节设置使故事情节发展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思想更鲜明,形成了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44.
刘程程 《理论界》2020,(4):80-87
小说与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看似迥异,实则有着内在的相通性。汪曾祺通过变换的节奏、奏鸣曲式的叙事风格以及复调技巧的应用,在小说与音乐之间实现了"会通"。本文通过对《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文本的解读,探讨汪曾祺小说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45.
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但是,在集体教学过程中,但由于学生掌握键盘知识和演奏技能的程度、理解能力、音乐素质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导致实践教学中出现许多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通过作者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分析,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6.
47.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留给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通过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发现小说在角色塑造、场景铺设、叙事结构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被巴赫金称为"多声部"现象的复调特征。凭借这些复调特征,小说为我们更详实地了解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8.
如何提高钢琴音乐表现力是钢琴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从重视听力训练、精心研读乐谱、掌握良好的触键方法、准确把握弹奏速度和节奏四个方面来进行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49.
以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为对象 ,对其富于创新的旋律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着重从独特的旋律陈述方式、附加音的运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充分领悟这部作品独特的民族化风格 ,以期对钢琴教学及演奏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