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38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鲁迅在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时 ,已对可溯源于爱伦·坡的西方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发生浓烈兴趣。明确否定托尔斯泰而肯定安特莱夫对自己创作之影响 ,昭示出鲁迅与西方传统现实主义的疏离而与西方心理现实主义的亲和。鲁迅的创作确与西方心理现实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安特莱夫一流的宗师陀思妥耶夫斯基颇多相似之处 :灵魂审问的深度 ,现代主义文学的色彩 ,复调世界的营造(对位法结构 ,人物关系的对立式组合 ,“内心对白”等)。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唯一能与陀氏对话者。但来自契诃夫的对于日常生活、平常事件开掘的重视 ,又使得鲁迅与陀氏创作的某些方面保有一定距离。这恰恰涵养了他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02.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在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语式等层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通过引入"隐含作者",让"隐含作者"与全知叙述者对话,使叙述者变成"不可靠"叙述者;让全知叙述视角与其它叙述视角进行平等对话,完成了复调小说的创造.内视角的灵活运用超越了叙述视角的限制,将有限引向了无限.第三人称外视角小说一方面实现了逼近生活原生态的艺术理想,另一方面也制造了大量悬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03.
借用“复调性”作为切入点,对被历史边缘化的唐代女性诗歌进行重新开掘与整合,着重探讨其在思想内容与表情方式上的两个分离点:首先,女性作品对于男性权力文化的依附与背离构成了唐代女性诗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其次,女诗人的自我独白与企求沟通以实现多层次的思想对话,又成为女性两种不同的言情策略和立身姿态。  相似文献   
104.
女性主义写作理论认为,既住的文学和文化布满了男权意识.女性作家在争取话语权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独特的叙说策略.本文结合巴赫金"复调"/"对话"等小说理论解读梅娘的两篇小说,分析了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揭示了梅娘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及对男性社会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5.
以往对雨果小说的分析多从内容与思想内涵入手,而其叙事结构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借用"复调"这一批评术语,尝试对《悲惨世界》进行结构分析,理出卞福汝主教与冉阿让的"模仿式复调"、冉阿让与马吕斯的"对比式复调",以及冉阿让自身的"微型对话"三条脉络,从而对作者精心安排的叙事结构形成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06.
托妮·莫里森一直在创作中自觉地探索各种叙述手法和策略,其代表作《宠儿》不仅代表了她傲视同侪的思想水准,还代表了她高超的叙事技巧,使该小说具备了复调小说的审美色调。本文从主体性、对话性和不确定性三方面探讨了《宠儿》的复调特征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7.
作为一个外来音乐品种,我国的合唱艺术在合唱创作和演出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听众对合唱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优秀的合唱作品以及高水准的演唱人才却相对匮乏,中国合唱艺术的民族化发展瓶颈开始愈加凸显。中国合唱艺术民族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西方合唱的复调思维与我国声乐传统的线性思维、合唱艺术的音准要求与我国声乐传统的音腔理论之间的矛盾。解决上述问题不能只依靠折中的办法,而应当深入到更为根本的律制层面展开研究,将问题定量化、精确化,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具备时代感和民族性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08.
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的表演形式多单一化、模式化,内容偏于政治化,许多剧作家都积极探索新的话剧之路。《绝对信号》这部剧将戏剧的重心转移到人物的思想意识,注重人物思想意识变化过程,戏剧在舞台上展现的不仅仅是问题,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本文借助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话剧《绝对信号》的人物声音入手,进行文本细读,探究高行健如何在话剧中实现对以往戏剧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9.
在古典音乐中,肖邦不仅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而且还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主义,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从来不缺乏浪漫色彩,独白沉静且充满其特的构想,内容时刻被幻想充斥着,表现情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时而静谧时而激烈,在音乐图画中,将浪漫与现实错综复杂的交织场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本文主要对肖邦音乐的基本特征与风格给予浅析,主要从体裁、旋律、复调、和声、织体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0.
曾仲权 《理论界》2014,(9):110-114
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在李安《the life of Pi》这部电影中,接受者将第二个故事作为隐喻解构了第一个故事能指和所指的稳定结构,使得电影中的物和事具有阐释的多样性。在人伦惨剧模式,奇幻漂流模式,斗争生存模式,宗教信仰模式和梦的解析模式,及这几个模式交互作用、互相融合生成的深化主题的新的阐释模式中,物和事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此外,这部电影从三个方面充分应用了期待视野的策略,即一是以译名影响期待视野;二是充分利用期待视野的互文背景;三是以宗教信仰的复调实现期待视野的最大化。由此这部电影取得了辉煌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