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71.
因果观念是佛教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 ,是佛教哲学的基本内容。佛教自产生时就对此问题提出了基本的看法。随着佛教的发展 ,后来的佛教思想家又对此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不断丰富这方面的思想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念。本文拟对佛教因果观念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初步探讨。一、佛教因果观念的最初形态佛教的因果观念最初是在批判和吸收婆罗门教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 ,佛教早期的因果观念主要体现在其缘起理论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中 ,缘起理论是针对婆罗门教的梵一元论提出的 ,因果报应的思想则是在吸收改造婆罗…  相似文献   
72.
僧肇的"物不迁论"从大乘佛教的立场探讨了哲学上的动静关系,为魏晋时期玄学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展示了一个思考和观察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推动了魏晋玄学向隋唐佛学的发展.同时,僧肇借助于汉语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为印度学说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因此,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表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能够为思想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可能性和"再造辉煌"的条件.  相似文献   
73.
阿赖耶识缘起成立种子与现行互相熏习,《大乘起信论》说真如与无明互相熏习,两种熏习方式各有其对于熏习的不同定义。建立在染净熏习基础上的如来藏缘起与建立在种现熏习基础上的阿赖耶识缘起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其中的理论关键是,由于真如无始无终,无明无始有终,如来藏缘起并不存在一个由真如生起无明的阶段。因此如来藏缘起并不存在一因、无因生果与不平等因生果的问题。两种缘起之间的差异,只是理论形态上的,其根本原则保持了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74.
杜甫自言其早年即“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晚年自语“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诗中更有“师粲可”、“依迦叶”等语句,可知诗人追求的是大乘佛法.杜集中与佛法感触相通之禅诗近50首,与大乘义学思想关联密切,除了对“无常”、“无我”等原始佛理的解悟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性空幻有”之般若空观的体证;第二,对“空有相即”之大乘中道观的活泼机用;第三,对生活的现实态度、乐观精神以及仁者情怀与回向人生、自利利他、弘济众生的大乘精神主张不谋而合,亦是践行着大乘“实相涅槃”学说.  相似文献   
75.
杜诗民胞物与、爱及天下的悲悯情怀,超越了儒家忠君爱民、忧国忧民的阐释范畴。杜诗中最具“诗史”风貌的纪事诗、纪行诗所展现的为民请命、热爱生灵的品格,以及一生执着的济世之心与一贯所走的现实之路,深契大乘佛教不住涅槃、关注人间、饶益众生、利乐有情的精神主张。杜诗由是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与时政的狭隘,蕴藉着铺天盖地的气力,呈现出大慈悲、大关怀的气象,无愧“诗史”盛誉。  相似文献   
76.
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音信仰是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典型。观音信仰的中国化不但是所有菩萨信仰中国化中最彻底的一种,也是整个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代表。观音的身世、显化、灵感、道场等大乘佛教中最流行的几种观音信仰要素中,皆反映出印度佛教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在正统佛教范畴内所发生的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是所有外来文化在中国命运走向的一个缩影,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不断交往的历史凝结,是适应中国社会背景与文化传统而必然发生的一种文化嬗变。  相似文献   
77.
本文主要的目的,在藉由《般舟三昧经》在北传地区由经典、思想、禅法以至于造像的发展,反映早期北传大乘佛教形成的一个纵切面。公元二世纪末《般舟三昧经》等大乘经典的出现,正好结合稍后西北印及中亚兴起的大乘佛教思想,“十方佛”先与《十住经》的菩萨行及《法华经》“三乘”思想中的“菩萨乘”结合,成为早期北传大乘的核心思想之一,然后再逐步落实于具体的禅法与石窟造像。  相似文献   
78.
正我藏有几千本书,平时乱堆乱放,每每为找要用的书而烦,唯独萧先生的书很容易找到,因为我总是将他的三部《吹沙集》放在我书架的显著位置,一眼就能看到。为了撰文纪念萧先生90冥诞,我从书架上取下三部《吹沙集》翻阅,希望先确立一个泛泛的论题,再仔细研读与之有关的论文。再三翻阅之后,我决定写研读萧萐父先生佛学研究论著体会方面的文章。之所以从这个方面写文纪念萧先生90诞辰,是因为我认为对萧先生佛学方面的研究,我们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不利于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萧先生的学术思想。这只要对萧先生的学术有全面的了解,就不难理解。正如师门学兄所强调的,萧先生  相似文献   
79.
蒲长春 《南方论刊》2008,32(5):40-42,57
近现代中国佛学界围绕《大乘起信论》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考证的问题,其中隐含着对于如来藏思想的两种不同理路的理解和阐发。印顺认为,《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来源并非只是魏译《楞伽经》,也有其他大乘经典的影响;真常系和唯识系的如来藏思想虽有不同的结构,却包含相同的元素,能够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80.
净影寺慧远被中国古代佛教界尊为“隋代三大师”之一,著作宏富,影响深广。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慧远的著作,首次考定《敦煌宝藏》所载P.2141号写本残卷乃是其传本《地持论义记》的一部分;更为细密地论证了其《大乘起信论义疏》的真实性;具体地推定了慧远首次著述的时间和《大般涅槃经义记》的成书情况;同时亦简要论述了慧远对智顗、吉藏、元晓、智俨、法藏等重要佛学家的影响。对于慧远的研究,这都是切实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