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刘宝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40-146
《大公报》是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民营报纸之一,由英敛之1902年创办于天津,至今仍在香港刊行,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1].1941年,《大公报》成为第一份获得美国“密苏里荣誉奖章”的亚洲报纸,这代表了《大公报》的世界地位.在《大公报》112年的发展历史中,新记《大公报》即从1926至1949年应属于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波澜壮阔的23年的斗争岁月里,《大公报》有许多办报特色值得后世继承与学习,尤其是在人才的选用与发现上,社评、副刊以及专栏的创办上给后世报界从业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2.
《战线》是《大公报》抗战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副刊 ,发表过许多抗战文学作品 ,推出了以高兰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朗诵诗人 ,促进了大后方诗歌朗诵运动的开展 ,为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由于对抗战时期的《大公报》有众多争议 ,对《战线》实事求是的评价还不够。本文通过对原初资料的细致剖析 ,力图明了历史真相 ,为全面考察抗战文学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53.
《大公报》重庆版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16
《大公报》有津、沪、汉、渝、港、桂等版,其中重庆版创办于1938年12月。由于抗战这一特殊历史事件及重庆作为陪都的特殊历史地位,《大公报》重庆版在各版中的影响相对较大。重庆版较忠实地记录了时代风云,既是“国家的忠卒”,又是“政府的铮民”,前者表现为主张抗战,反对内战,后者表现为对国民党当局弊政的痛斥。《大公报》重庆版虽有部分言论错误,但更多地是发挥了历史进步作用,是重庆出版史上的重镇。 相似文献
54.
新闻媒体与民国社会史的研究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热点,但《大公报》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大公报》是民国时期影响广泛的报刊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以深切的人本关怀精神,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了大量报道。它呼吁关注民生,主张政府参与,并在乡村建设运动高潮期间推出《乡村建设副刊》,为乡村建设事业创造舆论平台。《大公报》既反映了时人关注的社会焦点,也起到了为乡村建设运动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今天解读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55.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161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外学术论文、中外标准、中外专利、科技成果、政策法规等科技文献的在线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56.
湖南《大公报》是民国时期湖南"最有影响、声誉最好"的地方性民营大报,该报在1921—1922年间对湖南制宪自治运动予以高密度跟踪报道,尤其关注湖南女界联合会的行动,使女界"五权宣言"成为社会舆论的聚焦点。考察湖南女界"五权宣言"提出的历史语境、引发的论争及背后渗透的性别冲突,进而作出一定的历史评价,无疑是极有学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57.
石增银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1):94-96
据《大公报》刊载的《中国史学会成立》一则通讯,对照相关史料,确认近代学术界第一次大联合的北京中国史学会,其具体成立时间为1929年1月13日,地点在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与会人数超过一百人。参加会议的六所高校并非都有史学会的组织,只有北平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四所学校有史学会组织,而且燕京大学历史学会是1928年秋刚刚重建的。 相似文献
58.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国内舆论相对一致。本文通过对《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38年至1939年的七七社论文本进行较细致的考察,并检索和比较该两种报刊中某些关键词的频率,乃至对于政府、领袖、军事、抗战建国等概念的不同提法和态度。分析在当时的抗战大势下,代表官方的《中央日报》与代表民间的《大公报》之异同。进而指出,国民党中央党报的“七七”社论并不重复诠释注解其党魁的“七七”文告,导致蒋介石也对《中央日报》颇为不满。 相似文献
59.
汤林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5-39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对英国文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大公报·文学副刊》在文学观上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在道德观上注重维护传统道德伦理;在人性论上强调理性与感性的均衡;在艺术论上认为诗歌与绘画是不同的艺术类型,其评判标准不能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0.
从<湘报>到<大公报>,近现代湖南媒体在一段时期内开辟出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宽松的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不仅有近现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启蒙言论,更因为这一领域对普通民众表现出极大的开放度,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公共的领域.两份日报不约而同地将女性启蒙划入它们为先进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开辟的公共领域内,使得近现代湖南思想启蒙在女性这一群体范围内获得空前成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