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七七事变发生之前,《大公报》对日本扩大侵略的野心是有清楚的认识的,并已对报社的撤离做了相应的准备。卢沟桥事件发生后,《大公报》强烈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但在日本步步进逼扩大侵略意图非常明显的情况下,对事变的和平解决,仍然不惜含垢忍辱而不愿放弃最后的一丝希望,显示了弱国面对强权的无力与无奈。 相似文献
6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国内舆论相对一致。本文通过对《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38年至1939年的七七社论文本进行较细致的考察,并检索和比较该两种报刊中某些关键词的频率,乃至对于政府、领袖、军事、抗战建国等概念的不同提法和态度。分析在当时的抗战大势下,代表官方的《中央日报》与代表民间的《大公报》之异同。进而指出,国民党中央党报的“七七”社论并不重复诠释注解其党魁的“七七”文告,导致蒋介石也对《中央日报》颇为不满。 相似文献
63.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161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外学术论文、中外标准、中外专利、科技成果、政策法规等科技文献的在线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64.
近年来,报刊研究成为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追踪的领域之一,报刊史学亦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大公报》成为一大学术热点,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此前学术界对于英敛之时代(1902-1916年)的《大公报》研究却显得很不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一直把此一时代的《大公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自2000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了诸多学术成果,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他倾注几年心血研究的最新成果——《〈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从时间跨度与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是研究英敛之时代的《大公报》,填补了学术界… 相似文献
65.
《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出版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作为一份民营报纸,广告的重要性受到报人高度关注.尤其新记《大公报》时期广告业务获得长足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收入大幅增加,从而为该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广告编排手法不断创新、种类更加丰富多彩,标志着该报广告业已逐步完成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66.
香港《大公报》2005年11月22日报道称:目前,有很多在香港领取综援金的老人希望前往广东安度晚年,这一情况引起了粤港两地的高度关注。由粤港相关机构举办的“广东省首届养老福利机构香港台作交流会”将于2005年12月上旬在香港举行,这意味着粤港两地联手将香港爱老事业涉及广东部分摆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67.
刘人熙与湖南《大公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春梅 《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1)
刘人熙是湘绅著名领袖之一,在他身上具有一股强烈的爱国和民主思想。他于1915年9月1日创办湖南《大公报》,他把民族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融入其中。湖南《大公报》坚持正义的立场,赢得国民的好感,使其销数激增,成为民国时期湖南地区有影响的大报。 相似文献
68.
汤林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36-140
作为一份与知识分子联系密切的报纸,《大公报》有两条发展路径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报纸本身的现代转型,二是《大公报》的言论特性。以《大公报》的历史演变为例,通过阐释《大公报》各个阶段的办报宗旨,今人可以管窥1949年前中国知识分子报刊论政的特征与风格。 相似文献
69.
《大公报》创办初期,在其“开风气,牖民智”思想的指导下,刊载了大量揭露社会陋习,批评国人劣根性的言论,中肯深刻,发人深省,催人自新,对于国人认识自身的弊病,改造国民性,对于社会习俗的改良和进步,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0.
国民大革命过程中,国民党的党治模式从广东一隅推向南方数省,在此前后随着国民党内权力结构的持续变化,“以党治军”“以党统政”等党治原则逐渐被修改。长沙《大公报》在北伐期间的大量报道,以舆论的角度呈现了湖南地区党政军三者之间的博弈,展现了党治模式推广过程中多种矛盾的交织,以微观视角再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