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东晋义熙三年(407)十一月,南凉、大夏之间发生的"阳武之役",是十六国后期影响西北政治格局变动的一次重要战役。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后,基于对付后秦的政治考虑,选择与南凉联姻结盟。但南凉统治者对大夏抱有轻视心理,为防止对方觊觎南凉疆土,拒绝赫连勃勃的联姻要求。赫连勃勃凭借对高平与金城、武威之间交通路线熟悉,并充分考虑南凉、后秦交界区域军事防御的漏洞,引兵入南凉境内掠夺大量人畜。在撤退过程中,赫连勃勃选择在阳武下峡设伏兵,成功阻击了南凉的追兵。"阳武之役",成为南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大夏崛起的关键之战,同时间接诱发了后秦与南凉之间的"姑臧之战"。这一系列战争,导致河西、陇右、关中政局的变动,从而影响了十六国后期北方历史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经陈述等许多学者的论证,学术界对此已达成共识,达斡尔族同胞也认同此说。近年则不断有人提出异说,其中以朱学渊提出的"大宛、大夏、吐火罗就是达斡尔"的说法最有代表性。这种说法将时空不同的民族、政权拉扯到一起,缺乏可靠的证据,严重失实;反映出的研究方法及观念也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13.
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巡游至统万城以北契吴山,深感从今甘肃庆阳环水以北至黄河以南,只有这块地方“临光泽而带清流”,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于是亲自选址,下令兴建京都,定名统万。如今统万城遗址大都被沙漠淹没,遗址南边是沙丘连绵;东北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海,唯有西南、西北角楼的墩台和城垣依然在风霜中挺立。看到这种沙漠景观,若无遗址展现在眼前,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是大夏的国都。那么沙漠是原来就有还是以后逐渐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14.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研究郑和下西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课题,具有鼓舞当今中国人走向海洋的现实意义。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时提到一个问题:指言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明代中期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烧毁了。本文考证,史实大有出入。刘大夏藏匿一时的是永乐年间征讨安南的档案,并非郑和档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古代文献材料所载与春秋时期齐桓公西征相关的西河、大夏、流沙、西吴(虞)等的地理位置及水陆交通路线重新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认为齐桓公西征最西仅达于今晋、陕两省交界处的陕西韩城县一带。其征伐的地点主要位于今晋南平陆县一带。依春秋时期的交通状况分析,其根本不可能进入今陕西北部地区,更不可能长途跋涉进入今新疆境内。  相似文献   
16.
马美著 《老年人》2009,(8):43-43
弘治是明孝宗的年号。孝宗很有作为,即位后积极选拔贤能之士,形成了“朝多君子”的盛况。刘大夏、王恕、马文升就是著名的“弘治三君子”。其中,刘大夏因“忠诚恳笃”、“忘身徇国”,尤其受到世人的推崇。  相似文献   
17.
大夏书系·老师及班主任专业发展;大夏书系·郑杰作品系列;大夏书系·教育档案;大夏书系·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代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儒林外史>直接写到了许多明代的真实人物,如朱元璋、朱宸濠、王冕、高启、李梦阳、何景明等,都是以真名实姓和真实经历进入故事文本.此外,吴敬梓还以一种间接方式写到一些明代的真实人物.在<儒林外史>本文中,这些历史人物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并未直接写到其姓名的全称,使读者容易误解为作者虚构的人物,而实际上作者又在文本中留下了种种线索,循此线索进行抽绎,具可按迹循踪,找到真实的历史人物.这其中就有"工部大堂刘大老爷"(第七回)以及"中山府烈女"(第三十六回)等.我们认为"工部大堂刘大老爷"当为刘大夏,"中山府烈女"当为徐妙锦.  相似文献   
19.
陈晓露 《西域研究》2023,(4):99-112+168
大夏”之地,较为广泛地为中原人所知,见于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向汉武帝的报告中,其地望所在,在“大宛(费尔干纳盆地)东南二千余里、妫水(阿姆河)南”,即今阿富汗北部、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阿姆河上游两岸地区。“大夏”是张骞亲身访问的四个中亚大国之一,汉武帝曾对其表现出格外的兴趣,“数问骞大夏之属”,通乌孙、事西南夷皆由此而来。在张骞笔下,大夏是一个土著定居、城邑林立、民弱畏战的国度,是可以“招来而为外臣”的对象。不过,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张骞到达时期的大夏城郭仍不甚了解。在大夏考古发现的诸多城址中,阿伊·哈努姆(Ai Khanoum)是发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了解情况最多的城址。根据发掘者的分期,阿伊·哈努姆的最后使用阶段与张骞到达的时间相差不多。本文拟结合阿伊·哈努姆的考古材料,尤其是其最后阶段的资料,对张骞时代大夏地区的历史状况进行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