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林纾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启迪下倡女权、兴女学,待到最后看到礼防崩溃时提倡在兴女学的前提下限女权,基本上能与时俱进.他对理想新女性的想象介乎"贤妻良母"式和当时流行的"女国民"之间.林纾的女权思想始终扣住"女学"这个关键字眼,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接近女权主义的核心.  相似文献   
52.
王赳 《浙江学刊》2008,(3):213-217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英国女性主义者开始为妇女的合法权利进行理论论证,他们的思想成为第一波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运动的理论依据.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平等观念侧重女性的受教育权;哈里特·泰勒的平等观既包含政治上的平等权利,也包含财产的自主权利;约翰·密尔则从道德的进步与人类能力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女性解放和平等的必要性.三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妇女平等抑或屈从问题做出了不同层次的回答.  相似文献   
53.
春秋时期的婚姻既残存着氏族社会的原始与落后,也出现了封建社会的严格要求与束缚;既有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自由,亦有封建社会男性的专权。而儒家礼制也开始以不可抗拒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本文就春秋时期的婚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4.
萧红短暂的一生中,都是在女权意识的支配下,与男性中心社会的主宰者进行着抗争,以求得女性的独立与自主。但她未能摆脱传统女性的心理模式:对男性的需求与依靠。因而,这个女权主义的张扬者却“一股脑地被男人所支配”,形成了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5.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探索是在世界女权运动的大趋势下发生、发展的,而其直接原因在于中国旧式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压迫。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领导人通过自己的宣传与努力使得广大妇女思想稍有觉悟,虽然这种觉悟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其始终未能完全冲破封建伦理纲常的枷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6.
白薇(1894~1987),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黄彰,湖南资兴秀流人.她于1918年远渡日本,后考入东京御茶之水高等女子师范,主修生物,并自修了美学、佛学、心理学等科目.  相似文献   
57.
人类历史上,尽管经历过漫长的母系社会时期,但留在我们观念中最深的,还是来自于男性主导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不过,有相当多的国家,在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显示出比较浓重的女人味。  相似文献   
58.
分析了著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一书中的女权精神。这种分析是建立在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乔德妈妈、罗莎香以及第四清洁所妇女委员会的成员作为女权精神的代表人物的很好理解的基础上的。同时,还提出了小说中的女权精神与传统的女权运动的不同点,从而得出结论,小说对女权精神的描绘是为了凸显大萧条时期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相似文献   
59.
《新女界》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所创办的妇女刊物。它从国家兴亡的高度关注妇女解放 ,以进化论、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 ,较全面地论述了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姻自主等女权思想 ,主张兴女学以兴女权。对于促进妇女思想解放 ,激发妇女爱国救亡的热情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0.
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变法派最早将现代女权思想引进中国,起初是将不缠足和兴女学作为两大努力目标的,以后才逐步提出婚姻自主等主张,相对于同时代人而言,梁启超更透彻地阐述了男女平权的思想.但近代知识分子所谓女权思想主要还是围绕救国保种的目的,当某些主张触及男权私利时,便不得不显出两性的差异,其主张与实践就不得不自相矛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