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7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34篇
社会学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61.
笔者通过对桂西"长住娘家"习俗深入的剖析,结合原始遗俗、史籍文献,提出了汉壮文化互动说,作为"长住娘家"习俗产生原因的新见解。即在汉文化的南传中,壮侗语族先民具有原始对偶婚特点之恋爱婚姻观与汉族具有"重礼"特点的婚姻礼节文化碰撞而产生了"长住娘家"习俗。  相似文献   
262.
青海婚俗中的媒妁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的婚俗不仅异彩纷呈,而且文化内涵深邃。本文通过对青海汉、土、藏、撒拉等民族婚俗中的“谢媒”与“骂媒”风俗现象的分析,对媒的职业存在的利 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63.
人生成长离不开礼的教育,而《诗》正是礼的教育的重要形式。作为礼之始的冠礼,是进入婚礼的前提(它来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包括缁布冠、皮弁和爵弁等程序,每一程序后面各有其规范教育意义;婚礼是礼之本,包括纳采、纳吉、问名、纳徵、请期、亲迎等六种礼仪,每一礼仪亦包含其伦理示范意义。《诗经》婚俗诗与礼结合,是上古人类自然行为的仪式化肯定与约束,是先秦文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64.
《周易》与古代礼制、礼俗关系匪浅,《周易》中具备五礼,《周易》的许多卦爻辞反映了上古时代我国的婚俗婚礼情形,详细考论了《周易》中的奇异的婚俗现象,虽以男娶女为正,但亦有母系制残余,并考论了媵婚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礼制情况,如“反归以娣”、“归妹愆期,迟归有时”等爻辞。《周易》时代的许多婚俗婚礼一直延续到春秋时代,而男娶女为正等婚姻六礼的实行则一直延续到晚清。  相似文献   
265.
无论对于蒙古族还是英国人而言,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尽管民族地域不同,但从婚俗中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以看出人们对婚姻的尊重和强烈的求吉心理是不分国界的.但是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进程并不一致,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和描绘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民族的婚姻方式存在着许多殊异现象,在不同民族、地域和不同时期表现出了文化形态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66.
婚俗不拘礼法,不重媒妁,择偶缔婚形式多样而且具有自由开放的情韵。楚婚俗在历史承传中由宗教性色彩衍变为交换性(交换婚)色彩。  相似文献   
267.
徐海柱 《南都学坛》2007,27(2):42-43
傈僳族的婚俗仪式发展到今天,依然是遵行《礼记》中的“六礼”仪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傈僳族的婚俗仪式功能大致可归纳为强化功能、评价功能、指引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对傈僳族婚姻、家庭和社区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8.
周礼中以“男女大防”为核心理念的婚姻制度和男女伦常规范,随着周王室的分封而辐射各诸侯国。然而,与周礼相左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左传》中记载的发生在鲁、卫、晋、齐等地的大量男女违礼事件。这些违礼事件呈现出礼禁渐弛、遗俗再现与夷风侵染这三种截然有异的特征,同时折射出引发春秋时期文明变局的三大诱因:周室式微礼教失修,殷商旧俗死灰复燃与四夷交侵胡风乱华。这一系列变故互为因果,导致华夏文明在波浪式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迂回与低伏。  相似文献   
269.
晚清至民国时期,巴蜀之地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动和风俗变迁,当地方志呈现了这些变化。该地区婚俗也发生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转向,具体表现为蜀地婚礼重视对“古礼”的传承,崇尚俭朴婚;巴地婚礼则对古礼删繁就简,多以时俗为是,财礼婚盛行。造成两地婚俗差异的不仅有自然经济、历史文化这样的客观因素,也有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以及社会风气等主观因素的共同推动。巴蜀婚俗在地域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与混合性的特征,折射出的是传统思想与近现代西方思想的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