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9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2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72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1103篇
社会学   116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南京大屠杀时期,红卐会的活动包括进行社会救助和参与日伪活动两大部分.红卐会的社会救助行为固然值得肯定,但参与日伪活动,则使红卐会的活动具有了善恶并存的两面性.参与日伪活动实质上是沦陷区红卐会争取日本的"政治合法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红卐会南京大屠杀时期活动的两面性正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红卐会艰辛历程的写照.  相似文献   
992.
敦煌《坛经》写本可信度高,俗数量大。而其中的代用为我们研究晚唐五代西北方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将写本中的代用进行了整理和归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993.
<正>公文写作是一个从模仿到创作、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是客观事物投射到人脑,经过独立思考后在书面上的映射。而领导讲话稿恰恰是公文写作中最难把握的一部分,其特点更类似于命题作文,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然后按照相对固定的格式,从广泛的素材中提取凝练有价值的信息,从领  相似文献   
994.
"四格"是汉语中特有的词语组合现象,它包括成语以及非固定的四结构。本文拟从四格词语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入手,从四个方面即音韵上,形式上,内容上,行文上探讨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95.
三个相同的形体按"品"的结构聚合而成的汉称为三叠同体品.古代先民对于数"三"的偏爱及三叠同体品的特有的形体结构等因素使得这种汉大量存在.三叠同体品的表意方式与其特有的形体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相同的结构形体使得不同的三叠同体品在表意上具有明显的相似点,呈现出鲜明的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996.
997.
本文从提高英译汉水平,优化译文质量出发,举出若干译例,并通过对例句的翻译分析提出在英译汉中发挥汉语“四格”词组和“四格”成语优势,借助其节奏感使译文更加优美。  相似文献   
998.
:探讨我国古代姓氏的起源 ,就典型例证分析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姓·名··号之间的关系 ,并揭示古代著名人物“姓名”的真正含意 (寓名 ) ,从而激励青年为国家、民族献身事业 ,建树名节  相似文献   
999.
语源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是语言中最为稳定、最具抽象概括性、最和原点接近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清代民国两代学者的汉语语源研究过程和成果的梳理,阐明如下观点:一、探索汉语语源一直是传统训诂学的主流与核心.二、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创立了古音学和汉声中含义、因声求义的训诂学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它恢复了汉的语言学本质意义,即汉更是一种诉诸听觉的声音符号系统.它最终导致了传统训诂学走向汉语语源学.三、民国学者在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重倡右文说,初步构拟了一个以古音为纲、以<说文>声母为基本材料和坐标系、以方言俗语和近素语族为参照系的汉话语源研究的基本逻辑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000.
本位论从""这一最基本的音义结合的理据块寻求汉语的语法规律,理据论则以""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探究语言符号发生和发展的动因.这两种理论都关系到语言编码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原理问题,因此具有异曲同工之炒,即本位论从理据入手,理据论从切入.这也使得从表面看似乎没有直接联系的两种理论在深层次中对接成趣,二者把历时与共时、语义与语法和谐相系,共同为挖掘汉语的本质特点、解读语言的奥秘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