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6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9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孙子兵法》能为经营者在现代商战中指点制胜之道,从中悟出策略学原理,树立“立于不败之地”的优位意识;悟出运作学原理,树立“兵形象水”的应对意识;悟出认知学原理,树立“知己知彼”的求实意识;悟出组织学原理,树立上下同欲的团体意识;悟出协同学原理,采用知人善任的用人原则;悟出效率学原理,采用赏罚严明的激励方略。  相似文献   
92.
整理国故运动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向现代的转型等方面成绩显著,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在整理国故运动实际过程中,研究的范围过于局限于考据与辨伪,拘泥考据一度成为诸多国故学者的明显倾向,以致不仅出现目标与方法的脱节、理想与现实的背离,并且对当时学术风气产生某些消极影响;还有学者认为整理国故运动坚持以“评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研究取向,对凝聚精神力量、团结抗战造成不利影响.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疑古思潮与胡适的“存疑主义”、“拿证据来”大为流行.对孙子兵法的考证与辨伪在此背景下展开.学者们通过更加全面与详尽的考证,指出今之存世《孙子兵法》十三篇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对于有无孙子其人亦存疑问.关于孙子兵法的考证与辨伪引起了另一部分学者针锋相对的反驳.围绕孙子兵法辨伪展开的这场争论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整理国故运动的不足,亦涉及了对传统兵学文化地位作用的再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93.
《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历时性描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姆斯与图里建立的描写翻译学理论,将翻译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也为典籍英译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典籍英译,全面客观地描述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译者的策略以及影响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等翻译现象,能够促使我们对翻译有更深的理解和正确的定位.自1905年第一部《孙子兵法》英译本问世至今,百余年间共出现三十余种译本.按历史阶段对《孙子兵法》的重要译者及优秀译本进行分析,总结各阶段译本的主要共性,探讨影响翻译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及译本产生的影响,是运用描写翻译学理论对典籍英译进行研究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94.
孙子兵法》是一部通过古代战争理论来体现认识论和辩证法原则的著作。本文拟对《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作一探讨。一、《孙子兵法》的认识论思想《孙子兵法》不仅在军事理论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在军事哲学方面也居于那个时代的领先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尽管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还是原始的、古朴粗糙的,但从人类认识史的角度来说,的确又是灿烂的、可贵的。1、“知兵者,动而不速,举而不穷”战争是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严酷斗争。为了吃掉对方而不被对方吃掉,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便成为兵家首先面临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95.
96.
自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记载孙子其人其书其事至今,已有二千五百余年.此间,东汉末曹操首开注释《孙子》十三篇之先河,其后有唐代的李筌、杜佑、杜牧;宋代的梅尧臣、张预、郑友贤、施子美;明代的刘寅、谈恺、归有光、赵本学、李贽、王世贞、茅元仪;清代的夏振翼、孙星衍、邓廷罗、魏源等著名学者为之训释.至近现代,又有几百注家相继涌现,方家精注不可谓不夥矣.然通览细按《孙子》十三篇之正文并对照诸家之注文,颇觉其正文尚多存未被发明确训之处,而其注文更有误训、疏训、漏训之弊,实为待琢之璞与当剔之瑕,应还其原貌、阐其原义,补正历代注家之阙误.  相似文献   
97.
孙子兵法》的开篇《计》篇是全书的总纲,其中指出作为军事管理者的"将",应该具备五种素质:"智、信、仁、勇、严","智"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孙武的心目里,"智"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不得其解。本文从语言文字学、历史学角度,广征博引,论证"智"的内涵就是是"知",也就是对"天、地、人"的知晓,也就是对天气、地形的知晓,对我方和敌方实情的知晓。这不仅是孙武的智慧观,甚至是中国古代其他哲人如孔子、老子的智慧观。  相似文献   
98.
李东坡 《理论界》2007,(6):190-192
战前,要非常重视战争,积极备战;决策战争,要慎重,权衡利弊;一旦开战,要善战,务必胜,力争全胜。  相似文献   
99.
孙子兵法》英译历程可视为一个结构开放、动态变化的耗散系统。运用协同理论能够有效研究耗散系统的结构如何从无序紊乱向有序稳定演变。研究中采用协同理论定性分析了“天”的译名选择之间所存在的竞争和协同现象,解释了Heaven/heaven这一非最优化译名为何会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0.
复译将竞争机制引入同一部书的翻译,同一名著的不同译者之间存在着争夺读者、争夺市场及争夺翻译史地位的竞争.作为最有影响的中国古代军事典籍,《孙子兵法》以其文本的开放性与召唤结构邀约着众多译者解读,其中英文译者即多达数十位,译者间的竞争极为激烈.卡尔斯罗普是最早将《孙子兵法》译入英语世界的译者,紧随其后的的贾尔斯对其译本百般挑剔,提出了“近乎无礼的”批评.这种批评本质上是后世译者对前驱译本的误读,其目的在于扭转竞争中的迟到劣势,廓清自己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