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56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743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71.
汉服代表整个华夏民族的服饰风貌,因其艺术审美功能和历史文化价值对中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本文主要挖掘汉服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对汉服旅游客体文化进行详细分析,探究汉服旅游客体文化价值,为汉服旅游客体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使汉服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72.
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对象的研究没有进一步深入,主要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将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区分开来.对此,可引入行为对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明确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合,但其性质、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程度、存在范围均不相同.由此,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作用的,能够表明犯罪客体的存在形式而为构成犯罪所必备的客观存在,其外延包括人、物、行为规范及信息.  相似文献   
73.
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浩 《东岳论丛》2007,28(4):126-130
潜意识或无意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潜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同意识相互转化,并在深层次上对人的语言、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4.
我国消费伦理研究普遍从消费者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消费者只要能够认清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借鉴我国传统的和西方的消费思想,就能形成自身正确的消费观念,并且通过主体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就能达到消费伦理的改善.伦理是主体和客体间各种关系的规范体系,关系的生成在于主体和客体间的契合,规范的效力取决于主体对规范价值的认同和对规范的实现能力.消费社会的本质是消费者主体性消弱和客体主体化.因此,消费伦理研究不仅要研究消费者主体,还要研究造成消费者主体性消弱和客体主体化的非消费者主体因素,即研究如何通过消费引导机制使消费者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如何通过消费生成机制使消费者拥有规范能力,如何通过消费保障机制促进消费者在消费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5.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女性客体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商务活动频繁,对商务人士的文明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礼貌恰当的语言固然有利于商务谈判的成功,非语言交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女性客体语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的重要性也日趋显示出来,因而其研究价值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价值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6.
现阶段林权改革拟通过确保林农的承包经营权,实现经济发展、权利保障和生态保护的三重目标.林权改革背景下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兼顾个人私权与公共利益,以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和林木所有权为犯罪客体之盗伐林木罪的必须作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77.
读者对<傲慢与偏见>中男女主人公由于傲慢与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耳熟能详,却不知晓为了得到幸福,女主人公曾秘密地与男主人公交换了角色.从米克·巴尔的叙事学理论入手,探究伊丽莎白与达西的角色转换,可以使读者了解到伊丽莎白是在追求真爱的同时坚持了自我.  相似文献   
78.
《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在审丑特质上,即审丑主体、审丑客体、对待美丑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这种审丑特质上的差异性正是《儒林外史》对《金瓶梅》反拨与拒绝的重要体现。分析前者对后者在审丑层面的反拨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准确认识小说自身的存在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有利于全面地发掘出两部作品之间的动态变迁,避免了拘囿于单向度的研究层面,从而使得研究呈现出一种双向的维度,令小说的独特存在价值得到更好的凸显。  相似文献   
79.
民办博物馆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钦平 《21世纪》2010,(10):33-35
因为拆迁,创办14年来已经搬过两次家的国内首家民办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再次面临搬家的尴尬,馆长马未都建设一家永久性博物馆的梦想,仍面临诸多难题  相似文献   
80.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