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70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12.
东乡族作家马自祥的长篇历史小说《阿干歌》,"以小说造史"的形式,通过历史复原、艺术想象与文化寻根多元互融的创作构建,再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雄阔瑰奇的西秦历史画卷,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乞伏鲜卑卓尔不凡的人物群像,并以荡气回肠的阿干悲歌贯穿始终,多层面演绎了这一古老歌谣与日后传承的民间艺术"花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期出现于中国文坛的寻根小说,表现出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相似的民族文化危机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作品都着重对民族特性进行了发掘、阐扬和批判。寻根小说明显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启迪和影响。但寻根小说存在既排斥西方文化又模仿魔幻现实主义,既否定“五·四”文学传统又不自觉地回归“五·四”文学传统等矛盾。魔幻现实主义和寻根小说的经验表明,民族性不排斥向外借鉴,民族性并不是死守传统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4.
《山南水北》是韩少功重新扎根乡土的作品,从逃离农村到回归乡土,《山南水北》确乎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品所呈现的乡土世界,原生性智慧和情感及其时代意义,表现出韩少功作品扎根民间,文化寻根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寻根文学的先锋作家,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在都市和乡村的对比中,他发现了都市人病态的品性和湘西边民健康的人格.为此,他从湘西边民的人性人情、风景民俗入手,努力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去发掘积淀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借以重造民族精神品格,将鲁迅等现代作家对国民性的探讨推进了一大步,对当代寻根文学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湘西小说深层的文化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宽广的视野重新审视了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我们看到,所谓的"寻根文学"根本不只是发生于八十年代短暂的文学思潮,而是持续近二十多年的泛文化寻根思潮,而其中被忽略了的少数族裔文学的文化寻根,尤其值得关注.少数族裔寻根文学与汉族寻根文学在延续的时间、涉及的范围、思想内容、语言特质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差异.但两者则共同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中国文学、文化所面临的社会转型的特定语境与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寻根文学从喧哗到沉寂,对它的内在文化特质,它在文化选择上的一系列矛盾与悖论,它所发生的实际效用等,在愿望与体验的隔膜、理论与文本的互相拆解和目的与效果的悖谬层面上做出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河南具有丰富的姓氏寻根旅游资源,是中国根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海内外众多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始祖地。近年来,各地相继开展一系列围绕"亲情牌"、"乡情牌"的寻根活动,加强了同姓氏祭祖活动的开展,对促进河南省对外友好交流,深化旅游市场,推进旅游业良性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针对姓氏寻根旅游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吴树新 《江淮论坛》2012,(6):32-36,189
文章以文化的视角解读莫言小说创作及其成就。从文化熏染看莫言文学创作如何由特定文化环境中获得叙述的源泉和留下生活烙印的;从文化寻根看莫言文学探索中怎样从回归故乡到拓展疆域.实现超越的;从文化沟通看莫言文学作品多且精准的翻译对其走向世界所产生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寻根文学”的文学意义与艺术上的贡献值得我们肯定与学习,但却总是觉得在其中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当我们从寻根作家的主体性角度出发去重读寻根的时候,似乎能为这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做出一些解释,对于我们如何让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当代文学中融合、表现,也许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