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77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58篇
人才学   78篇
人口学   80篇
丛书文集   154篇
理论方法论   94篇
综合类   713篇
社会学   340篇
统计学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本文使用全国人口普查家庭户数据,考察1990-2010年特别是2000-2010年广东老年家庭户增长、构成与居住安排变化的主要特征.广东老年家庭户平稳增长,两个老人户比例持续上升;老年人与成年亲属同住户比例下降,独居户、老年夫妇户比例上升,家庭空巢化趋势持续.这些特征在全省21个地级市之间,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区域之间以及城市、镇、乡村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982.
经济社会和家庭结构双重转型导致老年人居住安排的急剧变迁,正在动摇老年人传统照顾模式的文化与家庭基础,给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构建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居住安排———文化情境———精神健康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相对空巢老人而言,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精神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网络家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水平都较高;居住安排———老年人精神健康关系受到居住地、婚姻状况的调节作用,对中低龄老年人作用尤其明显。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尤其是农村和城市高龄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积极效应显著,而网络家庭主要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983.
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于2001、2003、2006、2009及2012年对安徽省农村老人生活福利状况的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分析四种居住安排类型对农村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两代居住、三代居住以及独居会加重老人认知功能水平的衰退,隔代居住有助于减缓老人认知功能水平下降,而仅与配偶居住对老人认知功能水平衰退的减缓作用存在选择性。居住安排对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是以老人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角色为中心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居住安排的变动作为影响老人认知功能的外在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84.
本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项目的数据,采用Maddala的处理效应模型,研究亲子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亲子共同居住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水平等因素都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影响;政府提供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传统上的"儿子偏好"和"多子多福"观念受到挑战。在中国家庭规模、结构和稳定性转变的背景下,要提高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的福利水平,政府在加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力度的同时,还需采取措施延续和拓展家庭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985.
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需之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深,农民集中居住行为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已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文章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个案,将其置于“城乡连续统一体”理论框架内,考察作为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的农民集中居住行为之行动逻辑及农民集中居住区之运行机制。首先,由于农民—国家关系延续使得实践中的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表现为“脱身不脱根”;其次,“脱身不脱根”导致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委员会“缺位”、业主委员会“缺场”及社区社会资本缺失,使得农民与社区关系呈现“半嵌入”状态;最后,基于“无主体熟人社会”及“半熟人社会”概念,文章将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脱身不脱根”与“半嵌入”辩证作用的社区运作逻辑称之为“无主体半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986.
在中国,家庭仍然是养老的主要场所,对老年人的照顾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居住安排(老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来进行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居住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独居的生活方式.家庭居住方式发生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老年人从家庭获取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本研究通过了解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了解到不同居住安排下老年人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及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身心健康的状况等,希望为政府的养老决策提供一个参考依据,也希望社会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987.
快速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主干课之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教学计划的安排及相应的教学措施培养快速建筑设计构思与表达能力已成为建筑学专业教师的研究课题。本文总结论述了我校建筑学院在快速建筑设计系列化过程中的教学改革及探索。  相似文献   
988.
市场经济体制下南京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城市居住区的空间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对城市居住空间变化的一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推动空间变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89.
关于加强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内蒙古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及差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2年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全区有地级市5个,县级市15个,建成区面积588.23平方公里。尽管我区城市发展数量和占地面积均居全国中游水平,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建设规模相对较小,特点是大中城市扩容缓慢。按城区非农业人口划分,全国31个省区市中,拥有200万以上非农业人口的城市13个,内蒙古为0;拥有100-200万非农业人口的城市24个,内蒙古仅有1个;拥…  相似文献   
990.
陶斯文 《西北人口》2010,31(1):47-51,56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受灾群众的社区融入与适应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抽取了因地震而成为灾民社区的北川张坪村和黄坪坝村进行走访和调查.分析了他们的生存现状、社区融入与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