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友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4,4(1):70-72
纵观人类历史,交通运输始终作为重要的区位因素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川江航运的兴旺给川江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张友谊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70-72
纵观人类历史,交通运输始终作为重要的区位因素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川江航运的兴旺给川江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蓝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1):166-178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出现地名字面本身不变,但所指代的实际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的现象,这里我们称为“地名内涵变化”,可以简称“地名涵化”。历史上“川江”一词从唐宋之际出现后,其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宋代“川江”曾有指代整个长江、长江上中下游,指代范围让人相当意外。明清主要指整个长江上游河道,但到近现代,“川江”所指又有一个泛指整个长江上游干支流到仅指乐山到宜昌、宜宾到宜昌、重庆到宜昌河段一个逐步缩小的过程。宋元以前巴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使巴蜀航运的地位很高,成为“川江”话语强大指代中下游的支撑。而受长江上游特殊的复杂河道、特殊的平底木船通过性能、特殊地域滩师导航的制约,传统时代长江上游木船运输曾一度在整个长江航运中占有通过性上的优势,一度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整个长江航运的运行。近代以来“川江”一词的内涵缩小又与机动船进入川江,木船地位相对下降的情形下,热点聚集在机动船运输的话语内有关。研究发现,历史上中国的“地名涵化”可以分成“地名缩放涵化”“地名异地涵化”两种情形,前者较为典型,后者较为复杂。“地名涵化”在时间上又可分成“漫涵化”和“快涵化”两种。一般来说,在历史上行政区划地名的“涵化”较快,而文化区域概念地名“涵化”的过程较为漫长,影响的因素也较为多元,但受国家相关行政区调整的影响,文化区域概念的“地名涵化”过程也会加快。 相似文献
15.
贾婕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9-150
本文着重描写了渔船号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川江号子,通过对川江号子的分类、音乐风格特点和演唱部分的艺术形式等三方面进行阐述,揭示了劳动号子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风格特点,它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同时,也为现代的音乐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养分。 相似文献
16.
邓晓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70-76
川江流域有着丰富的物产,也有承载着这些物产往返于大江上下的各类木船.年复一年,船工们持续着他们独特的生产方式,也延续着他们简朴的日常生活,直到人力操作的木船被轮船替代.本文旨在通过以上诸方面的介绍与探讨,为三峡大坝建成后的川江航运文化留下一些对昔日的记忆. 相似文献
17.
18.
李鹏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5):183
清末民国川江本土航业精英在对西式航道图的“现代性体验”中,往往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利用中国传统地图知识进行重新塑造,进而沟通与融合中西两种不同的地图绘制传统。最终,通过参照西方标准,本土航业精英建立一整套科学化的制图体系及其制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近代中国制图体系的现代性建构,不仅是西方科学制图与现代测绘技术的单向移植与渗透,更是一场由西方文化传播者与本土地图绘制者共同参与的“在地化”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9.
通过系统考察晚清民国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及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晚清传统航道图的编绘存在两大类型,一种是传统山水绘法,一种是平面符号表示法,但传统山水绘法占主要地位。伴随19世纪末川江行轮的兴起,西方现代测绘技术开始应用于川江航道图的编绘实践。而在西方人的刺激下,民国时期国人亦开始采用现代测绘技术勘测川江水道,并以此作为收回航权的技术前提。从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看,不仅清晰可见中西方对川江航道讯息处理的空间差异,同时也反映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理念的碰撞、交互与融合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现代性就是西方科学制图与现代测绘技术的展开、发展与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新时代川江号子的传承与融合发展,从川江号子概述、形成及特征;新时代川江号子传承与融合发展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现状;新时代川江号子的传承与融合发展策略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其研究对创新高校教学方式、传承以川江号子为代表的巴渝民间音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同时发现结合时代背景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不够等问题。提出挖掘时代价值,丰富理论研究;注重学校教育,丰富课堂教学;注重旅游宣传,丰富推广途径三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