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本文将五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艺思潮放置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系统中进行了考察,认为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和更迭。第一次是流贯于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第二次是泛滥于“文革”时期的文艺逆流;第三次是勃起于历史转折时期为现实的文艺思潮。  相似文献   
62.
中国现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平民意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流变过程."平民意识"是中国新文学的指导思想,同时"平民意识"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不断演变,主要表现形态为启蒙意识、阶级意识、工农兵意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是"平民意识"的再度宏扬.  相似文献   
63.
浩然作为一个文学时代的终结,他的创作横跨十七年、文革、新时期文学,创作轨迹遍布当代文学每个重要转折时期。研究浩然,是有效进入当代文学的渠道,是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农民形象的窗口,是理解工农兵文学方向的重要切口。  相似文献   
64.
曹霞 《学术界》2012,(9):209-217,289
随着20世纪前半期中国革命和政治形势的剧烈变化,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逐渐紧密,由“大众”及其演化而成的“工农兵”批评话语也随之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批评实践中得以利用和阐释,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与内涵.本文意在考察从革命文学时期到“十七年”,在与不同政团和政体意识形态的“合力”中,“大众”与“工农兵”批评话语的生成和流变,及其折射出的文学批评祛除审美成规、终至“不能自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5.
工农兵业余创作在十七年文学期间得到工农兵文艺方向政策推行后的大力发展.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学刊物为依托,可观十七年工农兵业余创作经由单一、粗糙到丰富、细致化三个阶段的发展.工农兵业余写作承载着比知识分子写作更明晰的政治意义,即使作品艺术水准不高,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重构新中国国民精神的努力.但与当今的底层写作相比,其写作者的原生态感受被党政文艺政策最大化规束,造成艺术和创作精神上,难以担负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66.
除了文字和音乐对"文革"母题的叙述,图像是更为直观的表达形式。创作主体面临"文革"母题的现实任务,并不能从艺术创造性上获得突破,如何争取更多资源,如何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就成为创作者的基本选择和处境。这样,喧嚣多声部氛围的营构,以年画改革为代表的民间资源的激活,以户县农民画为典型的创作主体工农兵化,就构成了"文革"语境中图像实现"文革"母题大众化表达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67.
“下岗夫妻吃饭不要钱,伤残军人吃饭不要钱,”这是位于郑州市淮北街上一家名为“工农兵”火锅店临街的玻璃墙上写着的几个大字.也是这家饭店对社会所做出的特珠经营承诺,“夫妻均为下岗者或伤残军人来到这家火锅店就餐时,每人每餐消费在30元以下的,均不需支付任何就餐费用。”从2005年9月1日开业以来.这家店一直都在坚持自己的承诺。  相似文献   
68.
对“工农兵学哲学”的回顾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农兵学哲学”运动有三个辩证特点:毛著化但教条化;通俗化但简单化;群众化但政治化。今天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依然需要走向大众,走向生活,但要符合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69.
以人为本构成党的三代领导人文艺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培养四有新人”;“文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等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三代领导人以人为本文艺思想的内涵。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和弘扬“以人为本”文艺思想,使中国文艺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0.
"工农兵作者",既指"工农兵"出身的作者,也涵盖书写"工农兵"的作者,它是延安文艺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之一。《讲话》从创作主体方面规定了文艺工作者的多重创作身份,尤其赋予"工农兵作者"身份的合理性。以延安本土的农民作家及去延安的知识分子为代表,分析他们在认同"工农兵作者"身份的同时,受意识形态及文艺创作规律影响,自身身份的悖谬性。延安作家总是在政治家与艺术家身份、作品的政治性与艺术性中徘徊,他们选择自我"改造"缓解身份焦虑。这一现象不仅是"工农兵作者"独有,也是作家创作时的普遍现象,并直接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