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以人为本构成党的三代领导人文艺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培养四有新人”;“文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等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三代领导人以人为本文艺思想的内涵。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和弘扬“以人为本”文艺思想,使中国文艺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2.
"工农兵作者",既指"工农兵"出身的作者,也涵盖书写"工农兵"的作者,它是延安文艺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之一。《讲话》从创作主体方面规定了文艺工作者的多重创作身份,尤其赋予"工农兵作者"身份的合理性。以延安本土的农民作家及去延安的知识分子为代表,分析他们在认同"工农兵作者"身份的同时,受意识形态及文艺创作规律影响,自身身份的悖谬性。延安作家总是在政治家与艺术家身份、作品的政治性与艺术性中徘徊,他们选择自我"改造"缓解身份焦虑。这一现象不仅是"工农兵作者"独有,也是作家创作时的普遍现象,并直接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3.
每月读评     
大学生"再学工农兵"有些脱离实际新闻回顾:《京华时报》近日报道,重庆市委、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  相似文献   
74.
在当代文学领域,以“文化大革命”中的工农兵大学为描写主体的文学作品数量不多,长篇小说更是鲜见,在这一背景下马以鑫的《黄花堆积》更具特殊意义。以小说中的大学形象建构为中心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组成及其身份角度分析华海师范大学这所工农兵大学的构成:大学管理者沦为当权者的附庸、教师队伍依据政治标准被重组、学生的选拔及日常学习都被彻底打乱:第二层分析工农兵大学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游戏场的特质:反智的非大学精神、政治权力的运作成为大学的常态与基础、阶级批判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学习与表达方式:第三层以老教授上官鹏、中年教师乐蓉蓉、学生沈敏元为个案,探寻混乱的工农兵大学里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75.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工农兵文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变革精神、人民性、政治倾向性、现实主义精神和鄙俗性,同时也对其中的中庸思想、官本位思想和鄙视通俗文学的观念,进行了反叛。但在反叛的过程中,又表现出"政治倾向"极端化和个人情感丢失的倾向。当今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工农兵文学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精神,才能坚持我们...  相似文献   
76.
李荣欣 《当代老年》2009,(11):24-25
有不少老年人知道,上个世纪70年代,正在搞坟化大革命的我国高校,曾对招生制度进行过一次彻底的“革命”,这就是你只要被推荐,不管文化程度高低、年龄大小,不经考试,就能进入大学学习,这些人被冠名以“工农兵学员”。有意思的是,“文化大革命”其发端在北京大学,“工农兵”上大学,其肇始也在北京大学。我有幸是当年第一批进北大的“工农兵学员”中的一员,现将当时经历的一些事情,略述在此。  相似文献   
77.
荀春荣 《中华魂》2008,(3):41-44
1942年5月,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在中国共产党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中,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次会议和这篇讲话,总结了  相似文献   
78.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却不是工农兵文学的代表诗人,他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后写下的最具影响力的诗作,并不是按照工农兵文学的创作规范创作的。这些诗作的诗情既和工农兵文学相通,又是对工农兵文学的超越,具有比工农兵文学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艾青的创作启示我们:要通过个人的“私情”来表达符合人民利益的感情;在“为人民大众”的大方向下,作家可以而且应该有选择题材、表达个人情感的自由。  相似文献   
79.
曹霞 《学术界》2012,(9):209-217,289
随着20世纪前半期中国革命和政治形势的剧烈变化,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逐渐紧密,由“大众”及其演化而成的“工农兵”批评话语也随之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批评实践中得以利用和阐释,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与内涵.本文意在考察从革命文学时期到“十七年”,在与不同政团和政体意识形态的“合力”中,“大众”与“工农兵”批评话语的生成和流变,及其折射出的文学批评祛除审美成规、终至“不能自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80.
工农兵业余创作在十七年文学期间得到工农兵文艺方向政策推行后的大力发展.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学刊物为依托,可观十七年工农兵业余创作经由单一、粗糙到丰富、细致化三个阶段的发展.工农兵业余写作承载着比知识分子写作更明晰的政治意义,即使作品艺术水准不高,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重构新中国国民精神的努力.但与当今的底层写作相比,其写作者的原生态感受被党政文艺政策最大化规束,造成艺术和创作精神上,难以担负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