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83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129篇
管理学   2107篇
劳动科学   172篇
民族学   252篇
人才学   761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3501篇
理论方法论   806篇
综合类   8028篇
社会学   1463篇
统计学   141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423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333篇
  2015年   524篇
  2014年   972篇
  2013年   879篇
  2012年   982篇
  2011年   1188篇
  2010年   1059篇
  2009年   1266篇
  2008年   1364篇
  2007年   953篇
  2006年   811篇
  2005年   797篇
  2004年   766篇
  2003年   711篇
  2002年   646篇
  2001年   593篇
  2000年   433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52.
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对拾荒者的忽视,或是北城当地人对拾荒者的歧视,还是拾荒者本人对他们的命运的认识,都深深地刻上了拾荒及拾荒者所蕴涵的特定符号意义的烙印,这些意识和态度都直接与拾荒者所处的社会地位相关.  相似文献   
53.
通过中国近代报刊通讯体裁变革出现的"拐点",深入分析其在内容与形式上创新与突破,以及产生超视听现象的成因,以便今后根据中国的国情,在报道中如何超越,如何走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的路子,达到"和而不同",创新中国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54.
本文通过对一个地方族群的案例分析,试图从地方精荚的话语表述和行为分析来探讨地方精英是如何影响地方族群记忆和地方族群认同的,并进一步强调族群的一些符号特征对于维持和凝聚族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本文认为,创新思维是对日常思维的突破。日常思维是用匹配的模型处理信息和问题,呈现的是单向性和再现性特点。而创新思维是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的束缚,用新的思维方式加工信息,解决问题。它有多维度和综合化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56.
坚持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不断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7.
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狭到宽、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过程。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内部的修辞手段 ,而且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息息相关 ,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隐喻作为思维工具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特征 ,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隐喻现象提供了心理基础。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约定性。  相似文献   
58.
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活世界并非现代哲学的一个枝节性概念,而是其核心概念。它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生活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人的观念——人的生成观念。虽然同为生活世界观,但对于生活和生活世界,不同的现代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生活只是指人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其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抽象世界;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生活世界则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这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赫哲族的日月星宿神话、山川树木神话、风雨雷火神话的分析,认为该神话是原始人想像的产物,是自然崇拜结果,反映了民族文化特色和赫哲族先人的原始思维。  相似文献   
60.
汉代文人在揭示人与天地的同构关系时,涉及到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物质结构,并由形体同构过渡到精神同构;在静态审视的基础上作动态考察,展示人与天地各自经历的初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汉代有的文学作品按照天地人同构的模式进行叙述和抒情,建立起人的情感与空间方位的对应关系。汉代文人在理性思维和神话思维中,对于人在同构关系中的作用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