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3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灰色瓦砾和钢筋水泥之间,中国维和警花汪雪艳看见一只舞动着的手,从一片废墟中的空隙间伸出。她一把上前紧紧握住,尽力让那只手感觉到依赖……尽管鲜血直流、十指淋漓,她还是用双手刨出了五条生命。  相似文献   
12.
宋朝  张鹤 《决策探索》2008,(13):78-85
地震一发生就向卫生部正式书面申请入川救援;救援队冒险挺进震中汶川县城,并率先抵达孤岛禹里乡;先后派出医护、防疫,监督人员900多人,救护和防疫车辆170多台,捐赠药品器械价值600多万元;实施医疗、防疫、监督全方位救援行动,汶川、北川、理县、安县、绵阳、资阳、成都等地,到处可见河南医疗防疫队员忙碌的身影.  相似文献   
13.
李赛,北京四中2004届毕业生,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新泽西州一所高校,现已大三。5月12日,当得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后,李赛迅速行动,在结束了期末最后一门考试后,于5月16日带着几大包救灾物资抵达灾区。  相似文献   
14.
《现代妇女》2008,(7):8-10
大地震已经渐渐远去,当一切逐渐平静下来的时候,再回头一望,我们看见的,是那一片揪心的废墟;而看不见的,却是留在我们心中的废墟。  相似文献   
15.
简圣宇 《高校社科动态》2004,(5):48-48,F003
逝者如斯,历史在当年的具体情境物状,已如江水一般永不回头地无情流逝掉了。其中许多的历史的细节和秘密也就因此而随之被夹裹着卷走、淹没,使后人对它们无从亲身目睹、体味。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人们对此会生发出多少遗憾和慨叹。故而每当我们发现有不少弥足珍贵的遗迹,在时间冷酷的浸泡中依然顽强地存留下来,常常心中不由得感到惊喜异常,格外地感动。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唐山大地震》重版。我在新版序言里写道:“本书所记录的历史,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该被记忆;而突然被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2008年,这话不幸又一次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17.
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废墟,加之灾区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对灾害救援和脆弱的灾区环境产生严重威胁。如何对灾害废墟进行科学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西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一个广受关注的主题。本文考察了灾害废墟管理兴起的背景,对灾害废墟管理的内涵与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灾害废墟管理生命周期模型,归纳了灾害废墟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对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期望推动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对这一重要新领域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殊的审美视角和写作风格给文坛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他的小说不以故事的曲折见长,而是以内蕴的丰厚别具一格。他的小说运用了寓言以此喻彼的思维模式和夸张、讽喻、变形、荒诞等寓言的写作手法,才使其能在先锋派诸多优秀作家中脱颖而出,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读者中也是好评如潮。从寓言化的角度来观照余华的小说创作,分析他的小说与寓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为突破口,找到一个新的理解余华小说的视域。  相似文献   
19.
索尔·贝娄的小说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贝娄在小说中创造的生动的意象。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中心意象——电子塔楼等高层建筑象征了工业文明对人类所具有的毁灭性的力量,而小说主人公贝恩故乡的村庄和村庄里"母亲的厨房"、桑树等意象则代表了传统文明和人文精神对人类的滋养和健康的力量。这两组意象之间的鲜明对照表现了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激烈冲突。"故乡的村庄"是都市人灵魂的故乡的隐喻。主人公贝恩则是小说作者的代言人,在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的精神废墟里,他扮演了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角色。对这部小说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