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95篇
劳动科学   31篇
民族学   321篇
人才学   58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306篇
理论方法论   105篇
综合类   941篇
社会学   204篇
统计学   5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社会变迁带动了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在移民搬迁中,由于人口的流动导致乡土社会中的互助基础渐趋薄弱,移民搬迁与农村空心化共同构筑了传统风俗文化维系的双重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常规行动的传统丧葬仪式发生了改变,丧葬的紧迫性、公共性催生了刚性的市场需求,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产生了非常规行动——"仪式经济"。这种非常规行动通过例行化的逻辑产生新的风俗,从而完成了常规行动与非常规行动的交替过程,实现了传统风俗到新风俗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42.
在现代社会,由于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方面的影响,仪式消费被误读和曲解,一些仪式片面追求讲排场、比阔气,忽视仪式的本质和文化意义,仪式消费的异化现象较为突出。因此,重视仪式的宗教信仰、精神抚慰和文化传承作用,适度、理性地进行仪式消费,是当下精神消费亟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3.
认识吴红源于她的博客。博客里有她的小院,各种蔬果琳琅满目,花花草草眼花缭乱,还有她的手工饰品,给家里人制作的衣服和用心烹制的美味。字里行间丝毫看不出来博客的主人已经五十有余。她写院子里长出一颗西瓜秧,一家人欣喜若狂小心伺候,终于结出一颗小西瓜,于是一家老小选了个阳光灿烂的  相似文献   
44.
安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安滨:今天下午是继上午的第二届中国当代学院水彩艺术展览开幕后,我们进行有关学院水彩画创作与教学的专题学术研讨会。这次中国当代学院水彩大展的活动,是十所中国重点美院学术互动和交流平台当中的一个项目,2005年做了第一届中国学院水彩展,2011年是第二届。我们选择这样一个载体做一个事情,旨在从教育和创...  相似文献   
45.
"千供"仪式是藏传佛教中传统的祭祀文化,它不仅代表了一种宗教文化,更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和虔诚的信仰。而化隆县塔加乡塔加一村的"千供"仪式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仪轨,形成了其特有的社会属性及文化特质。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与访谈的形式,对塔加村的传统"千供"仪式进行了实地调研,试图探析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村落在文化交流和变迁中如何保持和发挥其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及功能性。  相似文献   
46.
本文将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方法论"以中释西"置于音乐学家于润洋提出的"西方音乐在中国的未来之路"的前瞻性学术背景中,以"拼贴"①的手法,借用民族音乐学"音声"的概念,以连接禅宗与"音声"的关系为立足点,从个体仪式音声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音乐本体分析,指出西方理性思维从显性开始转向隐性,评价其意义。  相似文献   
47.
文章通过对川南苗族丧葬仪式的田野考察分析认为,丧葬仪式是川南苗族建构其民族价值精神的重要途径,具有传递社群价值意识、修正个体价值意识、整合民族价值精神的功能。但是,由于传统与现代时间观的冲突、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空间距离的变化、核心家庭的转移等原因,川南苗族丧葬仪式的社群价值建构功能逐渐削弱。川南苗族唯有打破时空的限制,提炼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并传递到实际的生活情境,才能使苗族的传统文化、原始价值精神得以蜕变再生。  相似文献   
48.
李为香 《求是学刊》2012,39(3):137-142
廷杖是明代帝王对士人的公开处罚,作为帝王报复“犯上”朝臣的残忍攻击和污辱,其目的在于让民众意识到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也是对其他官员和社会民众的恫吓,以儆效尤.若以仪式视角来审视,这种处罚形式承载着维护皇权的政治功能,是朝廷权力走向的一种“控制仪式”;就整个仪式原由和过程来看,廷杖是“重建”受到挑战的皇权的仪式;从仪式的终极性意义来看,廷杖处罚是受杖士人实现其人生终极意义的道德场域.廷杖伴随明朝始终,其最终消逝则反映了明代政治变迁与传统士人处世心态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49.
廖小东  丰凤 《东南学术》2012,(2):239-247
民族地区的祭祀仪式曾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整合共同体、建构民族传统权威等重要功能。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其面临信仰的合法性基础流失,功能趋于衰减的现实困境,一些民族村寨亦因此步入凋敝。由于重建民族地区新的精神象征体系并不容易,传统的民族祭祀仪式还将长期存在,但民族地区民众的焦虑心理该如何缓解,民族村寨该如何重新发展等深层次问题却不容回避。  相似文献   
50.
历史上很多人类群体一直对"起始时刻"给予特别的重视。在多数群体的文化常识中,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如新年、新春、晨曦等时刻,通过举行一定的仪式或遵奉一些禁忌等手段,企图预知或操控自己的"将来"。本文通过解读这种文化实践和认知背后的思维逻辑,试图说明仪式不仅仅通过阈限来强化社会规范,而且也是人们将抽象的宇宙或自然时间具体化为可感知、可操控的文化事项的手段,人们也通过这种文化设置与表达使自己的人生不断有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