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12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72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黑、红、黄三原色与凉山彝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人民在我国古代五行色彩的基础上,在数千年历史的变迁与生活实践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通过认真反复地梳理,将神秘的、跳跃着生命的、传统的黑、红、黄三原色,确立认同为本民族的信息纽带和标志符号,并以此如实地传达出这个族群的色彩信息,表达了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感受和情绪。  相似文献   
72.
大鱼 《中国农村》2008,(12):62-63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喜爱的歌舞形式。每逢节日夜晚,男女盛装聚集在草坪上,各为一列,相对而舞。男子弹着大小不同的三弦,女子拍手相和  相似文献   
73.
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田房村的彝族所使用的本族语言,属于彝语南部方言.田房彝语的结构助词非常丰富,使用频率高,标志性明显,很有研究价值.江城田房彝语结构助词从语义角度来分析可以分为五类:施动助词、受动助词、领有助词、工具助词和方向助词.  相似文献   
74.
彝族古典文献是彝族古代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作为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要其成为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必须在用传统方法加强抢救和保护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予以科学的保护,并争取实现古典文献数字化,以便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5.
口传文学在书面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失去自身非书面语的一些文化要素,给口传文学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口传文学的传承.在收集和整理彝族口传文学"克智"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实地,以多种方式互为补充地开展收集和整理工作,避免片面性和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76.
崇拜巫鬼、神灵、自然、祖先等具有原生崇拜性质的信仰体系是凉山彝族的传统宗教,其中,祖先崇拜是彝族宗教的存在方式,而祭祀祖先是彝族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为使祭祖仪式顺利进行、祖人先灵及时归祖而福佑子孙、安康后人,在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祖仪式时,彝人都会事先延请毕摩为之进行历算、占问、择日等巫术占卜活动以通神明、定吉凶、决成败、断祸福。  相似文献   
77.
凉山彝族漆器原本是人们的生活实用器,改革开放后,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逐渐成为了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近十年来,漆器作为礼品、旅游工艺品的需求大大超过了作为实用器的需求。以"看"为主的消费超过了以"用"为主的实用性消费,消费市场可分为三类。漆器工匠的生产经营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其中对工匠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现代科技、直接相关的政策和消费市场。漆匠在与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其中,传统消费者和传统消费习俗是传统工艺得以保持、延续的动力和生命力。2007年以来,凉山彝族漆器制作技艺成为了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保护,而传承人的认定对传统漆艺的传承、保护利弊都不太大。为了凉山以礼品、旅游工艺品为主的化学漆器的生产能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凉山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应该认真实施《凉山彝族漆器地方标准》,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漆器工匠的行业协会,由工匠们自行管理。  相似文献   
78.
本文对近一个世纪我国彝族史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及评述。 2 0世纪前 50年 ,是我国彝族史研究的开创阶段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我国还只有很少的学者专门从事彝族史研究 ,且研究领域比较狭窄 ;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彝族史研究发展迅速 ,硕果累累 ,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79.
杨甫旺 《学术探索》2007,(5):113-116
50多年来,永仁县谢腊村彝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婚嫁打破了传统血缘、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多元化婚姻模式的传承,为现代谢腊彝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良好基础,"养儿防老"观念日趋淡薄。谢腊彝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和直系扩大家庭为主,婚姻礼俗中的当事人、父母、媒人的角色发生了转换,青年男女在婚姻中获得了自主权,家庭关系呈民主化趋势,妇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这种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有选择性地继承了传统、吸纳了现代文化,它对谢腊彝族社会生活方式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李晓莉 《学术探索》2004,(8):112-116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直苴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其婚姻家庭无论是在择偶标准、婚姻缔结、婚姻关系调适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在对直苴彝族婚礼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解释其特点,探讨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