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383篇
社会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俄语中许多关系形容词兼有性质意义。本文从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两方面分析关系形容词发展出性质意义的语义特征。并指出 ,关系形容词发展出性质意义是受人们对客观世界中相关事物产生的相似联想以及独特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形容词只有在组成词组后才能进入句子,在句子中起作用.英语形容同词组的构成有四种类型,即形容词加程度修饰语,形容词加介词词组,形容调加不定式短语,形容词加分句.每种类型又有若干小类.形容词词组的构成成分之间除了具有修饰关系外,还有诸如因果等种种语意关系。在结构上.其构成方式及成分间的关系构复杂性,决定了其结构呈繁复状态.形容调词组的构成、结构及其成分间的关系决定了形容词词组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3.
学生英语常诉求于母语的帮助以弥补他们在英语方面表达的不足,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的影响,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道德经》单音节形容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经》中的单音节形容词共有157个,其中单音节形容词作谓语(不带宾语)、单音节形容词作宾语、单音节形容词带宾语以及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5.
《孟子》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量的角度对《孟子》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进行研究,通过与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特征比较,结果发现单音节形容词作谓语(不带宾语),单音节形容词作宾语,单音节形容词带宾语以及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是《孟子》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6.
语义的形成过程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的主体通过概念化从大量相同或类似的使用事件中抽象出相同的意象图式(概念框架),将其投射到语言,形成一种语言中形义对应的构式.构式中成分之间语义联结的灵活性从认知上解释了同一概念框架内不同语义结构的l存在.概念化、再概念化、再再概念化……的动态性认知加工使得一个构式构成一个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使构式的形义之间表现出"非"对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27.
物体—性状框架是人类认知框架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很N合格的必要条件是:第一,N必须具有可被激活的非单一的性状特征;第二,在已有的认知概念系统中,还未形成能够涵盖N的全部性状特征的概念。名词和形容词互转的语义基础是物体—性状之间相互关联。人类遵循物体→性状的认知顺序,该认知顺序投射到人类语言中,即为名词——形容词的发生顺序。  相似文献   
28.
邓小平从不喜欢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话不在多,管用就行。他的语言简洁精辟,善于抓住问题核心,—语中的,绝少用形容词。简洁明确的语言,传达着耐人寻味的深邃思想。  相似文献   
29.
形容词的叠用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其有着重要的语法功能,但也容易因为词序和形容词的连接产生许多的语法问题.本文就将对形容词的特征、语法意义、常见误区和使用方法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0.
韩国语中省略现象多是韩国语的特征之一,它在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掌握好正确的韩国语省略表达方式,不仅加强多种修辞效果,而且加深了剩余成分的印象,或使行文简洁、表达含蓄。本文从敬语动词、心理形容词、呼应形表达、惯用型表达等方面对省略表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然后分析了省略表达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