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99篇
理论方法论   90篇
综合类   614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学术界》2010,(12)
  相似文献   
13.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理论特征:第一,非过程的永恒存在思想.这表现在它不能做到把事物看做一种处于不断生成中的过程性存在,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它以获得终极真理为最高目标.第二,无转化的非此即彼思想.这表现在它看不到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相互生成与相互转化,因此,它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非此即彼地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4.
从文明论的视角来看,形而上学不应被理解为一种把超验、普遍、本质、永恒的世界视为真实而把与之相反的世界视为虚幻,或者是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对所有人都具有规范性的终极答案的哲学理论,而应视之为一门专门研究最普遍的范畴之学问,这种学问在各个时期和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不同,反映了各(时期)文明所采取的基本假定和框架.任何形而上学都不是超文明的、超历史的;脱离文化境遇的、没有任何历史特性的形而上学,是一种过分的夸张或虚妄.没有任何一种形而上学是永恒的,一种形而上学的命运跟与之相适应的文明的兴衰内在地连接在一起.鉴于西方现代文明的虚无主义本性,应该立足于中国文明的复兴来建构一种反映中华文明特色、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长的中国化的形而上学,一味地跟着西方人声称形而上学的衰落、死亡,是对当下中国文化责任的不自觉,是哲学本土话语的主体性丧失.  相似文献   
15.
终其一生,海德格尔都是行走在通往形而上学本质的存在之"思"路中,对他来说,这一思之路乃是通往存在的现象学之路:通过现象学还原,返回到存在的源初含义未曾被遮蔽的古希腊思想的开端;通过现象学解构,重新阐释由柏拉图发端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史,以获得关于存在问题的源始经验;通过现象学建构,在新的地基上寻求一种解说存在意义的新境域,从而为我们开启一条通达形而上学本质的"林中路"。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用"世界是""世界应当是"这样的判断来言说,并就这一看似平常的问题穷根究底不断发问,最终必然进入哲学的形而上学语境,它必须要以"世界如何是"、"世界何以应当是"的方式予以思考、解释和建构.康德的形而上学以其典型的方式就世界"如何是""应当是"进行了缜密细致的考察,即对于"纯粹理性"予以批判--它深入到我们先验的和经验的知识的根源、条件、范围与限度予以探幽发微,深入到人心机能的分析考察,从而构建了自己的"先验唯心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康德通过"概念直观"以建构哲学体系,他还有仿佛通神的法眼能够进行先验的"本质直观"."二元三分"是其形而上学的骨架."先验图型"构成其联通感性和知性的纽带."合目的性"成为架通自然与自由的桥梁.本文拟运用福柯所提倡的"知识考古学"方式,并结合当代诠释学方法,对康德形而上学建筑方式予以考辨,力求使康德思想能够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17.
我们所理解的"美学"从属于苏格拉底开创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而这一传统的形成又与苏格拉底的死亡事件存在着内在密切关联:正是这一"事件"使得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思想通过"教化"超越了个体生存的价值维度成为"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美学也应运而生。但是,苏格拉底悲剧般的"事件"昭示出走出形而上学迷局的道路:回归肉身。这条道路影响了尼采及以后的非理性主义美学家们和后现代美学家,使得"肉身"成为当代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王春池 《理论界》2024,(1):38-44
内格尔的主观—客观结构是他本人具有独创性的一种思维工具,但他并未对这一结构进行清晰且系统的说明,也没有对此结构的基础进行过多着墨。尝试对其主客观结构进行清晰简略的论述并对这一结构的基础给出符合内格尔思想的重构性阐释,仍然存在必要性和一定空间。在内格尔这里,人类作为理性的具有肉体性的存在者,一方面,限于自身生物属性、特殊性限制,看待与评价世界会从特定的角度出发(而得出一些“主观的”观点);另一方面,人类本性中固有的超然反思能力又使得个体能够不断对前反思的承诺进行批判性检验,超脱原有特殊性与偶然性而追求某种理性统一(得出一些“客观的”观点)。这种寻求统一世界观的理性反思能力与我们自身的特殊性偶然性之间的冲突的外化表现就是主观—客观的结构。所以,想要把握内格尔的哲学思想,就需要对人的形而上学给出合理的阐释来为主客观结构奠基。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9,(4):29-36
不深入反思黑格尔形而上学体系所隐含的差异意识(或经验之差异维度),就无法深入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张力,马克思所实行的实践哲学转向也就是无法理解的。马克思在"解放"和"批判"的意义上接受了黑格尔的差异意识。差异意识是近代形而上学到实践哲学转向的认识论和存在论基础;差异意识预指着人之存在与对象之存在,以至存在自身的共同的原初发生;存在本身之原初发生的超越性是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