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坚实的奠基:初唐河北诗人在唐诗发轫期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阶段,河北诗人在唐诗发轫期的重要贡献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文质并重”诗美理想的确立,风骨的提倡和律诗的定型。这些贡献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唐诗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2.
从平仄对仗开始被认识的时间结合新发现的对联材料来看 ,对联与律诗都发端于南朝齐梁年间 ,骈文和永明体的平仄安排方式是它们共同的源。对联和律诗是平行发展的 ,二者没有隶属关系。对联产生于唐代 ,主要形式有口号、应对、酒令、题赠与堂室题联等 5类  相似文献   
63.
张婷  朱栋 《理论界》2012,(10):128-130
在对历代有关唐代试律诗研究成果作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对前人的研究综述进行了必要补充,以弄清唐代试律诗研究的脉络与得失,为进一步研究唐代试律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4.
张鹄 《老年人》2004,(2):48-49
施补华认为一首五律40个字是“四十贤人”(《岘佣说诗》),“必须一气浑成,神完力足”。照此而推,一首七律何尝不是“五十六贤人”呢?诗的基本特色是凝炼,一字须顶十字百字,不可轻下一字,这样的诗才有“重量”。近读黄春辉先生的《偕台湾友人中秋踏月感赋》(载《老年人》2003年第8期),觉得该诗堪称凝炼之作。现抄于下:“浮海归来感旧游,苍茫紫塞暮云收。风回古道三千树,月上雄关第一楼。旅梦惊残长笛晚,乡情沉醉故园秋。金瓯何日冰轮满,浣尽乡思两岸愁。”首联“浮海归来感旧游”总起,“浮海归来”即指台湾友人,“感旧游”又扣住了第二句“苍…  相似文献   
65.
“诗可以群”作为儒家诗教的四大功能之一,其所具有的“群居相切磋”的社会功能不断推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发展。“事君”的需要,促使律诗从古体诗中一步步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律诗特有的创作规则和表现形式。特别是在初唐时期,在皇帝的大力扶持与文人学士的频繁唱和中,“诗可以群”在规模、范围、层次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扩大,诗艺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律诗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了律诗的定型。    相似文献   
66.
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用"律切则骨格不存"来象征"沈宋"时期"律诗之"不成熟及未定型格。元稹认为"律诗"不单是"声律美",到了杜甫手中"律诗"涵意全面成熟,简言之是"文质"两存。以此范畴──文(形式美)及质(内容美)来阐释唐诗的艺术特质,尝试上追溯魏晋,下至盛唐,借着诗人的诗论、作品去论述唐人"格律诗"所组成之元素及其源出之处。  相似文献   
67.
本文创立了一个掌握和记忆律诗平仄的新体系.方法是:按照题解和四角法,确定律诗首联出句的公式数码;根据律诗首句押韵与否以及律诗相对、相黏和相间的基本规律,推导出律诗的全部公式数码;再按照题解(律诗属仄起式或平起式)和将律诗划分成两个大组的原则(第l、4、5、8句为一组,第2、3、6、7句为另一组),即可由公式数码写出律诗的平仄,一览无余.本文应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和记忆律诗平仄的研究,致使纷繁的律诗平仄体系,变得容易读写和记忆,而被现代人所掌握.本文还将律诗的八种形态,六十四种变化,列表详解之.  相似文献   
68.
彭国忠 《学术研究》2007,(1):147-152
唐代试律诗的称名关涉到对试律诗类型及性质的理解。现存唐代试律诗有省试、国子监试、州府试、吏部试、制试、翰林试、奉试、科试、赎贴试九种类型,但唐人对它们并无统一的称名;宋代以来人们往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称之为省试诗、省题诗、程试诗、试贴体、五言六韵诗等,以偏概全,不够科学;直到清代,才确立试律、试律诗的称名。“试律诗”之名涵盖了所有的考试类型,概括了所有考试诗的诗体特征,因而是唐代试律诗最恰当和科学的名称。试律诗称名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这类诗歌认识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