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论徐渭的狂狷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克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2):52-57
徐渭狂狷人格的形成是有其时代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的。基于“利人皆圣”的平等意识,形成了徐渭蔑视权贵、傲世独立的人格风范;基于“本体自然”的自由意识,形成了徐渭“疏纵不为儒缚”的人格特点;徐渭的狂狷人格体现在诗文创作中,则突出地表现为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82.
徐渭创作实践与"真我"理论的离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琼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2):124-128
由于徐渭个性表现与人生追求的矛盾有一个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其创作实践与“真我”理论从前期的偏离走向了后期的合一。与此相应,其传记体散文由前期以表现传主的舛错命运为主题转变到后期以表现传主的真率个性为主题,主题风貌由压抑向真率演变。徐渭创作实践与真我理论的离合过程与明代文学由中明向晚明嬗变的轨迹是一致的,这一离合所包含的两重性特征诠释了徐渭在明代文学史上弃故标新的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83.
84.
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叙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在它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明代徐渭创作的杂剧《四声猿·雌木兰》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雌木兰》以《木兰诗》为蓝本,用杂剧而非诗歌重叙木兰故事,通过极度张扬女性意识确立了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又在对故事情节的补充和细节的丰赡中完成了从“木兰诗”到“木兰戏”的转化。表现形式的开拓创新和思想内涵的超越使木兰从一个平面文学形象成为大众喜闻乐道的舞台立体形象,同时显著提升了木兰故事的传奇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从而加速和扩展了这一故事的传播。 相似文献
85.
86.
范美俊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47-50
在近年文史哲等学科的研究中,混乱的晚明时期被越来越清晰地描述成一个历史转型时期。在中国书画史上,晚明时期的部分书画家及其作品同样具有转型性特征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勾勒了该时期以徐渭等为代表的书画家在中国书画史上的转型性特征,认为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是形成这股书画转型之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7.
付琼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2)
徐渭散文研究经历了晚明的火爆之后,在清代转为萧条,主流评价也由以肯定为主转向以否定为主,由以热烈揄扬为主转向以冷峻剖析为主,关于分期、特色、渊源和地位四个方面的问题由此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8.
清初戏曲作家嵇永仁因三藩之乱被执狱中,创作了<续离骚>杂剧.其以儒、仙、佛、鬼为栽体,书写歌、哭、笑、骂四种生命情态,表达图报知已的朋友之义,发泄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提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续离骚>在艺术上的突出特征,除了自陈为屈原<离骚>之续篇,有意借屈原之困窘苦闷为自我张目,还体现为对明代徐渭<四声猿>的有意借鉴.度曲写作过程中的吟唱是嵇永仁杂剧创作的必要构成.为此,他有意采用北曲创作,注重对话与议论,形成了神采飞扬与理性精神洋溢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89.
罗朝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2):99-103
徐渭的诗,内容无所不包.战争、民生、哲理、咏物、述怀、赠答、羁旅、悼亡莫不涉及.虽然徐渭并没有脱离古人的范围而另创新题,但他应运时代的变化,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时代气息.捧读他的诗集,世俗气生活气扑面而来.其世俗之处就在于他注重现世生活,力求从现世生活本身寻求其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他肯定感官欲念,肯定自然人欲,同时也尊重各人不同的天性.他的诗,呈现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那琐碎的、零杂的、感官的、物质的、欲念的,都一一在他观照事物、看待世界之时介入进来. 相似文献
90.
《南词叙录》的成书时间,据其自序所署,今有二说:一作“嘉靖己未”(三十八年,1559),有清壶隐居抄本为据;一作“嘉靖乙未”(十四年,1535),有清黄丕烈旧藏本可证。二说相差24年,各得其据,难定一是。今考傅增湘1917年所见经过清初何焯批校的“明写本”,乃是两种清抄本的祖本,其自序亦署“嘉靖乙未”,可证确以“乙未”为是,“己未”则系后改或误抄;何批“明写本”仅自序题“天池道人”,无作者的其他信息,故两种清抄本在书衣或扉页所题“徐天池”“徐文长”等,均系抄者补入,并非原貌。嘉靖乙未,徐渭才十五岁,且无赴福建经历,决非此书作者。陆采曾号“天池山人”,嘉靖乙未年夏秋均在福建,他可以作为《南词叙录》的备选作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