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49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56篇
人才学   52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591篇
理论方法论   115篇
综合类   1354篇
社会学   291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徐复观著作中蕴含丰富的可以理论化、系统化的诠释学思想,活跃着生命的立体化的具有实践性、真实内容和工夫实体的诠释学体系。从作为诠释学实践活动本身的活动机制及其逻辑起点即"起心动念"处入手,并把其诠释学实践能力分解为"虚静之心"与"互为主体性"两部分,则这一诠释学体系可以表述为:诠释学实践活动即是诠释主体以虚静之心的力量透入于诠释对象的真实内容、工夫实体,并以主客合一的精神状态,在"互为主体性"的诠释学实践能力的作用下,使诠释对象的真实内容、工夫实体以其主体性的本来面目如实地透出于诠释主体,即透过诠释主体的分解性的、概念性的知识活动而显现出新形式、新体征,以实现哲学"思想结构的转换"。从诠释活动本身的主体性来说,诠释对象的主宰性远大于诠释主体,诠释主体仅充当诠释对象得以显现的工具、手段等配角角色,诠释对象才是主角。  相似文献   
63.
64.
65.
66.
汉语情思     
曹建平 《中华魂》2015,(2):69-70
  相似文献   
67.
李振森 《中华魂》2021,(2):F0002-F0002,F0003
一首网红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在大街小巷、网络内外人们纷纷都在传唱。这首歌,一夜间红遍了大江南北,也火了可可托海。听着这首歌,人们会好奇地询问,可可托海在哪里?听着这首歌,也掀开了我尘封的记忆——我曾有缘亲临可可托海采风。翻看着当年在可可托海拍摄、搜集的照片,满怀对可可托海崇高的敬畏之心,在这里愿与读者一起分享可可托海的神奇。  相似文献   
68.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02-106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由早年的奇崛生硬变为平淡而山高水深。他是如何实现这种风格转变的,其创作思想的变革又是什么?至今未有合理的解读。事实上,北宋绍圣后,黄庭坚援书入诗,采用书法中"为画满纸"的方法创作。"为画满纸"意含"不齐之齐"、"意脉贯注"、"纵横有象"三法,此三法可纠正其绍圣前诗歌雕琢生硬、笔意断裂、迟钝腐陋等弊病。黄庭坚晚年诗歌的"为画满纸",矫正了白居易、李白、苏轼、张耒等诗歌章法结构率意单一的弊病。南宋后,杨万里、刘克庄、方回、元好问、赵孟瞓等晚年的诗歌创作,都延用了黄庭坚的"为画满纸"法,来纠正自身早年集古诗所致生硬雕琢之弊。  相似文献   
69.
古今中外对于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主要存在"自律","他律"以及"和律"三种说法,本文主要从音乐的起源以及人类实践活动在音乐存在方式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并引用文献论证了"音中有心,心中有音""音心"互注之结论。  相似文献   
70.
郭亮 《决策探索》2014,(8):86-86
郑板桥有一首诗名为《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在解决官兵实际问题时更要有这种情怀,要时刻团结一心,凝聚力量,及时帮难解困,全面提升带领官兵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