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6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65篇
社会学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31.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期间,士人的思想得到大解放,个性得到大解放,自我意识也逐步明确。人们更向往于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这些在当时的文学中都有自觉而鲜明的反映。陶渊明是魏晋风度最优秀的代表,研究他的自我意识,特别是作为他的最为核心又是最为突出的孤独意识,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与文学发展,了解当时部分土人的心态,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所谓孤独意识,是指人们埋在深层的一种心理意识,即某人向往合群,渴望被理解,力求与别人购通,而结果却不被理解,没能与别人沟通。因而内心产生寂寞的情…  相似文献   
432.
波德莱尔处于浪漫主义退潮期,必须开拓新的诗歌领域。其名播遐迩的诗集《恶之花》用梦魇般的笔调描写荒诞社会造成的忧郁、变态人性和绝望的沉沦,使诗集呈现出对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颠覆,而情诗的一些主题尤其显示出诗人对主流文学歌咏的圣母型女性形象的反叛,从而对古典诗的理想化的审美准则进行消解,并重构了新的价值体系和美学观念,即"恶之美"。  相似文献   
433.
自我利益追求的"致恶"与"致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究竟是导致恶还是导致善?对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究竟应该遏止还是放任?"致恶论"与"致善论"均有偏颇之处,个人自我利益追求既可能"致恶",也可能"致善".对个人自我利益追求既不能"堵",也不能"放",而应采取"疏导"之法.  相似文献   
434.
论《史记》的修辞与“不隐恶、不虚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力体现实录精神,大胆使用审美性修辞两方面统一在《史记》创作中,构成了其独有的叙事风格。司马迁不但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很好的实现了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载,而且通过文学的视觉完成了对历史的“思辨、复原和保鲜”,使《史记》真正走向了永恒。  相似文献   
435.
本文从波德莱尔的“从恶中发掘美”美学主张入手 ,集中探讨了波德莱尔爱情诗的主要特色———“恶”就在美的身旁 ,认为波德莱尔爱情诗的上述特色反映出诗人特殊的美学追求 ,具有明显的“辩证”因素  相似文献   
436.
刘勇刚 《学术论坛》2005,(1):119-122
明末士大夫不顾名节,集体堕落,与王学末流"无善无恶"说的泛滥关系至密。东林清流士大夫对邪党的斗争,疾恶太甚,酿成了急变,促成了阉党势力的膨胀。清流士大夫一味"打落水狗",缺乏统一战线意识,他们清操有余而机变不足,导致了政治斗争的彻底失败。明末党争的无序毒化了政治。  相似文献   
437.
吴新民 《浙江学刊》2006,(3):146-151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柏拉图的惩罚哲学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实际上,柏拉图基于反思型道德哲学对惩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与当时主流(智者)观点相反的主张,并把它运用于刑法领域。他认为,惩罚不是报复和伤害,而是一种深刻的“好”,实质上是对受恶者进行一种广义的道德教化。国家司法体系必须从这个角度进行设置。  相似文献   
438.
从恶的维度考察权力,马克思的国家权力观揭示了国家权力具有垄断、异化和暴力三种属性。集中的权力导致垄断,绝对的权力更易异化,暴力则加剧社会对抗性。依据马克思的国家权力观,构建良好的国家权力生态,必须将国家权力集中在人民手中,以立法形式保证其人民性,并用法律和公民权利制约权力,从而避免权力的任意和“公权暴力”在法治中国滋长。  相似文献   
439.
440.
文章探讨了与波德莱尔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中恶的美学思想的变迁和演变,重点探讨了波德莱尔诗歌中的恶的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以及恶的美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论述了波德莱尔恶的美学思想所体现的诗歌现代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