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2005年底,网络上兴起了一种"恶搞"短片.随后,这股"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恶搞"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以至蔓延到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广大受众对"恶搞片"的接受心理也从开始的"一边倒"到后来的渐趋理性.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应明确两个观点一是不能把红色经典等同于历史事实;二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传播方式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2.
刘晗 《学术论坛》2007,(5):38-41
在符号政治学视阈里,“恶搞”是一种符号实践。“恶搞”以方言为策略,抵抗共同语的同质化运动,以确保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恶搞”对人本主义美学的原创幻觉失去了信心,只相信拼贴。“恶搞”将拼贴到一起的符号去历史化、去语境化,在一个共时性的文本空间里重新缔结一种新型的语境关系,另建一种不同于原初语境的新意义,与原初意义形成反讽关系。“恶搞”在精神维度上是对人的自由存在状态的回忆和怀念,是对人的日常生活中森严的秩序感及其无处不在的压抑感的颠覆。  相似文献   
33.
恶搞是当前十分流行的网络文化。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34.
2006年,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领,一批网视短片用“解构—重构”的形式和手法,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作品及其所负载的价值观(其行为被人们称为“恶搞”),从而在传媒界、文化界乃至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触发了至今尚未停息的激烈争论。“恶搞”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新的传播媒介,其滥觞与生成、其性质与作用、其是非与功过、其做法与启示,引起了我国编辑出版界的高度关注。王振铎教授主持的《网视短片编辑创新专题笔谈》所要探讨的正是上述背景下“编辑的时代使命与自主创新问题”,认为:恶搞是草根文化对经典文化的一种调侃和戏谑,是其制作者个性的张扬,对其主流不能简单地说“不”,而应冷静地思考,认真地研究;恶搞的产生得益于媒介技术的进步,它在与网络媒介的交合中发展并达到极致;恶搞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在其荒诞不经的表象下,凝聚着普通民众对坦白人生等朴素价值的希望和执着;恶搞表明了权威话语权的分流和民间主体在话语权上的觉醒,其社会寓意不容低估;恶搞在解构了传统思想教育体系表达方式的同时,对新的思想教育思维方式正起到积极的重构作用。《笔谈》严重关切网络媒介编辑队伍参差不齐、素质普遍低下的现状,认识到:党和政府需要代表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质量的编辑对网络传播进行把关、调控和创新;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编辑为他们审选、整流和提供价值更高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35.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恶搞"作为一种特殊的亚文化盛行于网络。网络恶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折射出青年学生价值观、法治观和文化观的迷失及缺位。对于不同的网络恶搞资源,我们如能加以正确引导、规范及利用,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构起到积极作用,比单纯地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批评更有价值和意义。对于肆意恶搞,我们应坚决予以反对,而对于幽默恶搞,可鉴别加以利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潜能,把"恶搞"转化为"善搞"。  相似文献   
36.
说“恶搞”     
恶搞”是最近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一种创作方式。本文把考察点放在对“恶搞”的解释来源和解析上,并具体辨析了“恶搞”和其他两个相似概念“仿拟”和“戏仿”的异同,对不良恶搞一定要坚决抵制。  相似文献   
37.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恶搞”作品经互联网传播,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也引起舆论的广泛讨论,“恶搞”现象广受关注。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方式之一,而提供娱乐,是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在这场以“恶搞”为代表的全民狂欢中,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得到彰显。但同时,娱乐应有限度,“恶搞”需要引导。  相似文献   
38.
为了深化对当下倍受关注且极富争议的恶搞现象的理解,结合后现代文化语境,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探讨恶搞的审美逻辑和社会文化价值,认为恶搞的本质是戏仿,即通过对经典的、权威的、流行的文本拿来主义地盗用,别有用心地篡改,来获得一种互文性的喜剧效果。在后现代语境中,恶搞中的戏仿消解了传统的讽刺力量,具有了强烈的游戏拼凑性,其用心并无特别的恶意,而是大众为获得自由宣泄的快感而进行的一种解构和狂欢游戏。  相似文献   
39.
“恶搞文化”从娱乐狂欢到解构反抗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近年来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后现代精神的反抗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本文试从审美文化视角,首先对恶搞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背景进行分析,进而论证其对话语权归属的分流作用,最后揭示其解构主义运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40.
单新宇 《阴山学刊》2009,22(4):40-45
网络恶搞是大众抵抗文化工业的一种文化再生产形式。这种形式涉及到宰制与抵抗,大众通过它产生一种新的快感形式,并建构了大众的自我身份认同方式。同时它也是一个斗争和谈判的领域,文化工业和权威通过整合与收编这种文化形式,从而抵消了大众的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